2025年《胡润印度富豪榜》一出来,宝莱坞的沙鲁克·汗直接火出圈了。
59岁的他揣着14亿美元净资产,挤进去全球亿万富翁俱乐部,成了印度娱乐圈头一个有这头衔的人,跟蕾哈娜、泰勒·斯威夫特这些国际大腕站到了一排。
可能有人会问,他不就是个演员吗?怎么就成亿万富翁了?说实话,这事儿还真不是靠演几部戏就能成的,得从三十年前他在影坛的路子说起。
从演电影到玩投资,沙鲁克·汗的“赚钱两步走”
上世纪90年代起,沙鲁克·汗就凭着《勇夺芳心》《心跳零距离》这些片子成了“宝莱坞浪漫之王”,印度好几代人都把他当银幕偶像。
本来想光靠演戏赚的钱可能也不少,但后来发现,只当演员路子太窄,他早早就开始铺商业的路子了。
他自己搞了个制片公司叫Red Chillies Entertainment,很多高票房电影由这家公司制作。
比如《我的名字叫可汗》,全球票房超3500万美元;还有《幻影车神3》,在印度本土就卖了20亿卢比往上。
老实讲,掌握了影片制作权,能拿长期的版权收益,这比演一部戏拿一笔片酬要稳得多。
2000年后印度流媒体平台像Hotstar这些开始崛起,对影视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他这步棋算是踩准了风口。
除了拍电影,他还玩起了体育投资,跟人一起买了Knight Riders板球俱乐部。
搞不清的人可能觉得,演员凑什么体育的热闹?但你看看印度人对板球的喜欢程度,就跟咱们对乒乓球似的,那印度超级板球联赛(IPL)的商业价值高得吓人。
2024年IPL的转播权就卖了62.5亿美元,单场比赛平均有4000多万人看,他手里的俱乐部股权,从2010年买到2025年,翻了8倍。
这让我想起大卫·贝克汉姆投资美国足球队的事儿,都是靠自己的明星流量给俱乐部拉人气,明星效应和体育IP互相借力,两边都能捞金,挺聪明的路子。
沙鲁克·汗能成亿万富翁,不光是他自己会赚钱,跟印度经济的路子变了也有关系。
胡润印度的创始人朱奈德都说了,以前印度富豪榜上前几名不是银行家就是开工厂的,比如塔塔集团、信实工业那些家族,现在不一样了,搞娱乐、搞体育的,还有做知识产权的,都能往上冲了。
这事儿跟美国挺像的,以前美国富豪都是洛克菲勒那种搞石油的、摩根那种搞金融的,现在不一样了。
乔丹靠AJ系列鞋子,每年能拿1.5亿美元的分成,手里的夏洛特黄蜂队股权估值超15亿美元;泰勒·斯威夫特2023年那趟“The Eras Tour”,全球票房超10亿美元,还带动了音乐版权、周边这些收入,2025年净资产都到18亿美元了。
如此看来,沙鲁克·汗就像是印度版的“乔丹”,是那种靠文娱体育起来的新富豪,不过话说回来,印度跟美国也不一样。
美国有《数字千年版权法》,版权保护做得好,印度2023年还有35%的影视盗版率,这对从业者来说是个麻烦事。
但印度胜在人口基数大,14亿人里头喜欢宝莱坞的一大把,沙鲁克·汗先把本土市场吃透了,这就够他攒下不少身家了。
更何况印度政府还有“数字印度”计划,简化了影视审批流程,还补贴流媒体出海,2024年印度影视内容出口额都到28亿美元了,比2015年涨了好几倍,这大环境也帮了他不少。
不止一个沙鲁克·汗,宝莱坞的财富版图咋扩的?
不光沙鲁克·汗,今年宝莱坞还有四个人跟他们家族上了富豪榜。
朱希·乔拉有8.8亿美元,排第二;赫里尼克·罗斯汉2.6亿美元;导演卡兰·乔哈尔2亿美元;阿米塔布·巴强家族1.83亿美元。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卡兰·乔哈尔,去年把自己旗下Dharma Productions制片公司一半的股份卖了,买家是印度做疫苗的龙头普纳瓦拉集团,卖了1.19亿美元。
普纳瓦拉集团2024年营收超50亿美元,本来是做健康产业的,这次买影视公司股份,估计是想搞“健康+文化”的路子,说不定以后还会拍些医疗健康主题的片子。
而Dharma Productions之前拍的《Brahmastra》,全球票房超4500万美元,迪士尼印度还买了这部片子的IP衍生开发权,估值超1亿美元。
很显然,宝莱坞现在不光是拍电影,还开始玩资本化了,这产业规模是越来越大了,宝莱坞这些明星的捞金路子也不一样。
沙鲁克·汗和卡兰·乔哈尔更偏向在产业上游布局,要么搞制片公司,要么做公司资本化;朱希·乔拉靠品牌代言和投资奢侈品,赫里尼克·罗斯汉除了演戏还搞健身产业,走的是“多元副业”的路子。
这说明宝莱坞早就不是以前那种“靠演几部戏赚钱”的模式了,现在是全产业链都在捞金。
但说实话,全球能靠娱乐当上亿万富翁的人真不多。福布斯说2025年还不到20个,美国占了12个,英国2个,印度就沙鲁克·汗一个。
他能进去,一方面是在宝莱坞混了三十年,根基太稳了,没人能轻易替代;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度的文化产业越来越牛了,国际地位在往上走。
比如他演的《新年行动》,在中东、东南亚票房超1.2亿美元,现在印度旅游局还靠他的电影场景搞了“宝莱坞主题旅游线路”,2024年带动相关旅游收入涨了25%,这就不光是自己赚钱,还帮国家赚了外汇。
总的来说,沙鲁克·汗这14亿美元身家,是演了三十年戏攒下的IP底子、投对了制片和体育项目,还正好赶上了印度文娱产业崛起的好时候,三者凑到一起才成的事。
他不光是宝莱坞的“浪漫之王”,更像是印度经济从“靠实业赚钱”转向“靠文化赋能”的一个“标志”。
以后随着印度版权保护做得越来越好,影视内容出海越来越顺,说不定还会有更多“沙鲁克·汗”冒出来,到时候全球文化产业的财富格局,可能都得变一变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