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65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更年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一场身体和激素的长期拉锯。”这句话说得没错。很多女性直到经历明显的不适,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处在更年期。
而更年期并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段过程。尤其是刚开始和临近结束这两个阶段,身体会发出截然不同的信号。如果你是45岁以上的女性,或者你身边的亲人正在经历这个阶段,了解这些变化非常必要。
更年期到底是什么?
更年期是指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最终完全停止排卵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45岁到55岁之间。医学上,更年期前后的一段时间被称为围绝经期,通常持续4到10年不等。这个阶段,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波动剧烈,身体和情绪都容易“失控”。
刚开始时,你的身体会这样提醒你
最初的提示,往往很容易被忽视。很多人以为只是“年纪大了”,但其实那是身体在发出信号。
月经开始变得不规则,是最早的表现之一。有时候提前,有时候推迟,量也忽多忽少。这是卵巢功能开始减弱的直接表现。
情绪波动开始变得明显。原本温和的人可能变得易怒、焦虑,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这些变化其实和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雌激素下降会影响多巴胺、血清素等物质的平衡。
热潮红和出汗突然出现。有些女性会突然感到一阵热从胸口冲到头顶,脸发红,紧接着是一身汗。这种现象叫做“潮热”,是更年期非常典型的症状,也是最困扰人的表现之一。
乳房变得松软、皮肤干燥。雌激素下降也会影响皮肤和身体组织的弹性。皮肤开始干燥、瘙痒,头发变细,乳房变得松弛。
记忆力和专注力下降。这不是你“老了”,而是激素的变化影响了大脑的某些功能区域。这些信号并不会一起到来,但一旦出现,就说明你可能正处于更年期的早期阶段。
快结束时,身体又有了新变化
当女性连续12个月没有月经,医学上就认为进入了绝经期。而绝经并不是结束,更年期的“尾声”阶段,还可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变化。激素水平稳定在低位,潮热、盗汗的频率可能会减少。这并不是症状消失了,而是身体逐渐适应了新的激素水平。
骨密度开始明显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雌激素对骨骼有保护作用,一旦缺乏,骨骼会变得脆弱。很多女性在这个阶段发生骨折,才发现骨质疏松已经非常严重。
阴道干涩、性生活不适感增强。这是因为阴道黏膜变薄、润滑液减少。长期忽视可能会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或性生活质量下降。
心血管系统开始出现问题。雌激素还能保护血管弹性,激素减少后,血脂、血压可能升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情绪问题可能加重,甚至引发抑郁。长期失眠、焦虑未被干预,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关注。
皮肤老化速度加快。胶原蛋白流失,皱纹增多,皮肤松弛,保养难度加大。这些变化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但一旦出现,就说明更年期即将进入后期阶段,身体需要的是更科学、更系统的调养。
如何判断自己处在哪个阶段?
最直接的方式是检查激素水平。尤其是促卵泡激素(FSH)和雌二醇(E2)。FSH升高、E2下降,往往提示卵巢功能已经开始衰退。此外,也可以通过更年期评分表(KMI)来初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
不过,症状才是最直观的判断标准。不需要非等到月经完全停了才意识到自己进入更年期。只要有明显的周期紊乱、潮热、情绪波动,就该引起注意。
更年期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更年期不是病,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就需要干预。激素替代疗法(HRT)是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有效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潮热、盗汗、失眠严重的女性。中国妇产科协会等权威机构也已明确指出:在评估风险可控的前提下,HRT是安全且有效的。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激素。乳腺肿瘤、心血管病史等患者,需要特别谨慎。医生会根据你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如果不适合用激素,可以选择植物雌激素、钙剂、维生素D、抗抑郁药物等来缓解部分症状。关键是别扛着。更年期不是“忍一忍就过去了”的小事,而是身体机制的深度变化。科学对待,适当治疗,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更年期的管理,不能只是“对症下药”
除了药物干预,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调整。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心理支持,是帮助身体度过这段转型期的关键。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能改变症状的方法。
比如:每天30分钟的快走或瑜伽,有助于改善睡眠、情绪和骨密度;摄入足够的钙和蛋白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保持社交,能有效对抗孤独和抑郁。
写在最后:更年期不是“衰老的开始”,而是“人生的重启”
很多女性因为不了解,对更年期充满恐惧。但实际上,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生理阶段。了解它,接纳它,科学应对,就能平稳度过。
女性的一生不只有青春期和生育期,更年期之后,还有几十年的生命在等着你。而你是否健康、舒适地活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面对更年期。别再忽视那些看似“正常”的不适了。越早了解,越早准备,越能从容应对。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围绝经管理学组. 中国女性绝经临床管理指南(2022年版)[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8):489-498. DOI:10.3760/cma.j.cn112141-20220613-00526.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