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的事情,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相当一部分历史学者认为这是李世民晚年昏聩,穷兵黩武,给予了负面的评价。再加上战争的最终战略目标没有完成,这场战争评价也是非常低的。与之相对比,战前唐朝朝廷内过高的反对呼声,尤其是反对李世民御驾亲征的意见很多,所以使得这场战争成为李世民军事生涯少有的负面评价。而对于这些反对意见由来,李世民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他仍旧坚持攻打高句丽,还选择了御驾亲征的极端模式,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反对李世民出兵高句丽的意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认为唐朝刚灭了东突厥和高昌国,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大动干戈。第二种意见是隋朝当年就是在征高句丽时崩溃的,唐朝要引以为戒。第三种意见认为高句丽地区苦寒之地,没有什么丰富的资源,完全是鸡肋,打下来也是得不偿失。

对于上述的三种反对意见,李世民作为唐初有数的军事家是很清楚的。然而在李世民看来,这些都是表面原因,也是朝中文武反对他下一步行动的借口。他们提出这些意见其实包含着另外的含义,这种含义不能公开发表,只能找这些借口来阻止李世民出兵高句丽。

在这次战争中,李世民罕见的选择了御驾亲征,这是他当了皇帝后少有的出格举动。就连面对东突厥和西域诸国这样的强敌,李世民也只是派出李靖、侯君集、薛万彻等大将出征,而没有选择御驾亲征。高句丽虽然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但比东突厥和西域诸国差了不是一点半点,李世民却选择了御驾亲征,的确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再结合李世民坚持征讨高句丽的坚决态度,我们猜测他在其他方面有着别的想法和意图。关于李世民真实的想法,我们根据唐朝在征高句丽前的一些变故,做出了一下的推测。

李世民坚持御驾亲征高句丽,很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行为。虽然在国际形势和外交层面,高句丽和渊盖苏文的确让唐朝处于很难堪的境地。而渊盖苏文出兵新罗,打着一统朝鲜半岛的战略野心,也的确会对中原造成巨大的威胁。但是这些威胁并不会马上发生,至少也得十几年以后。而且当时唐朝正处于国力的上升期,获得了北疆和西域诸国的拥护,其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不是高句丽那等小国能够挑战的。在同一时期,一统吐蕃的松赞干布都放弃了进攻松潘,主动向唐朝提出和亲,可见唐朝的战略威慑力远在周边诸国之上。

也就是说东征高句丽对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并没有迫切性,这不比年年在唐朝边境打草谷的东突厥、高昌、土谷浑等国急切。而此时李世民已经进入晚年,身体状态远比不上年轻之时,再御驾亲征风险极大。综合考虑李世民的决定明显不和逻辑,与他一贯英明睿智的风格相背离。

因此我认为李世民甘冒御驾亲征的风险出兵高句丽,这有着让不能拒绝的理由。结合东征高句丽前发生的废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谋反案,我认为这是李世民借机收拢兵权,重振朝纲,为新太子李治扫清障碍的举动。这个政治上的调整对唐朝非常重要,关系着唐朝的未来,也只能李世民亲自去做。

废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的谋反案,是玄武门之变后唐朝最大政变。这个谋反以失败而告终,参与谋反的人大多数被处死,唯独李承乾被废为庶人,然后发配黔州。历史上对这个案子发生的来由说法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在于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后的门阀斗争。这个案子与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争夺太子位很相似,结果却截然不同。李承乾和李泰在身后的门阀集团推动下发生争斗,其目标是唐朝的皇权和唐太宗之后的皇帝位。最终双方从政治斗争发展到军事斗争,直到李承乾谋反案的爆发。

与隋文帝杨坚不同,李世民并没有倒向任何一个门阀集团,而是把包括李承乾和李泰在内的所有参与者一棍子打倒。李承乾和李泰因为是皇子而逃得性命,身后的门阀集团势力则损失参重,几乎被李世民连根拔起。可是直接参与储君争夺的只是唐朝门阀中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垄断着朝政,对新上位的太子李治非常不利。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除了因为李治性格上更加仁厚以外,更重要的是李治并没有倒向任何一个门阀集团。可是李治当了储君后,这些门阀集团就向腐蚀李承乾和李泰一样操作,最终把李治搞成第二个隋炀帝杨广。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有三个嫡子,李承乾和李泰已经废了,如果李治再出问题,那唐朝的未来就完了。李世民必须要为李治扫清障碍,把门阀集权在军政两界垄断的权力收回,打破权力网,重新构建以李治为核心的政治架构。这是他作为皇帝也是父亲必须完成的事,他不能留下尾大不掉的烂摊子给李治收拾。

尽管后来留下一个长孙无忌还是挺麻烦,但以李治和武则天的腹黑,还是把最后的毒瘤拿下。这是一场皇权与门阀政治的斗争,也是李世民打破历史周期律的行动。我认为这次行动非常成功,他改变了从魏晋以来的短命王朝规律,给了唐朝生的机会。而远征高句丽,就是李世民重整朝纲的开始。

对李世民的这个打算,朝中文武是有所察觉的。他们作为门阀集团的代言人,对此强烈表示反对。但这种事情是皇帝的正当权力,不能拿出来公开反对,所以只能找各种理由反对李世民御驾亲征。而李世民则打算利用御驾亲征的机会,调整长安和洛阳的权力架构,在把军队中的大权重新布置,为李治留下一个更容易被控制的朝廷。从李世民带领去辽东攻打高句丽的阵容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明显的这种意图

通过东征高句丽,李世民调动了中原最精锐的部队,也把中原地区的军事布置重新安排。于是大量的门阀世家子弟下岗,换上了终于李唐皇室的寒门和小家族子弟。这不但削弱了门阀世家对军队的影响力,也打破了他们在伸向军队的触角。而被李世民带去辽东的军队,在统帅阶层也被重新的安排。

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徐懋功,玄武门长上张士贵等等都是出生于寒门世家的将领,与门阀世家关系很浅。而参与领兵作战的江夏王李道宗,营州都督张俭也都是李唐皇室的成员和外戚,这些都是忠于李世民的。如此一来,门阀世家原本垄断朝政的权力被打破,唐朝的政局也就稳定下来。

可以说东征高句丽从军事上看不算非常成功,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最终的战略目标没达成,算是平手。可在政治上看是李世民大获全胜,他重新构建了新的政治和军事架构,为李治上台扫清了障碍,也极大的削弱的威胁唐朝的门阀世家的势力。此后通过李治和武则天的两次打压,自魏晋以来垄断国家的门阀世家逐渐被瓦解和镇压,让唐朝终于打破短命王朝的历史周期律,重新迎来的真正的盛世。世人在谈论贞观之治的时都对经济和军事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在我看来打破门阀政治,镇压门阀集团势力,突破历史周期律才是李世民的英明所在。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