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美国今日正式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由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额外费用。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网——增航线、强联运、深协同 中远海运集运多举措稳定外贸供应链) 外国的汽车运输船也逃不掉,每净吨得交 14 美元,只有美国海事安全计划的船舶、LNG 运输船这些少数类型能豁免。   看似突然的收费公告,实则是美国贸易战略与产业焦虑的集中爆发,这件事的根其实藏在今年 4 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 301 调查报告里。   这事是美方关税、科技制裁之后,中美贸易摩擦烧到航运领域的新火苗。   数据显示,早在2023 年,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的份额就超过了 50%;2025 年前四个月,新接到的订单占比更是飙到 67.6%,中国手里握着的订单也并不少。   可美国的造船成本比中国高 5 倍,新船订单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本土造船业早已没了竞争力。   打着 “振兴本土造船业” 的旗号,美方想靠收钱逼全球航运公司把订单转给美日韩船厂,甚至计划 2028 年后让美国出口 LNG 必须用本土造的船。   政策一出,全球航运业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   拿一艘 7 万净吨、能装 1.3 万个标准箱的集装箱船来说,2025 年单次靠港就要掏出 350 万美元,到 2028 年,这笔费用将飙升至 980 万美元,相当于整船货物价值的 15%。   马士基、达飞这些国际航运巨头最先行动,纷纷把中国建造的船舶调离美国航线,换成日韩船厂造的船来替补。   短期看,今年到 2028 年中美贸易的成本肯定会涨不少,中国造船业或许会丢一部分 订单,但好在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还在,手里的订单已经排到 2029 年了,能扛住这波冲击。   长期来说,美国想让 LNG 出口用本土造的船,可自己船厂根本造不出来那么多,到时候还得依赖中国船舶,这个矛盾早晚要爆发。   更要紧的是,中国也在悄悄布局,收购海外港口、开辟北极航道......和美方形成了制衡。   中国的中远海运则干脆利落地把美西航线的运力砍了 26%,新开辟了 “中国-中东-非洲” 航线分流货物。   为了躲这笔钱,大量船舶改去加拿大、墨西哥的港口靠岸,再转铁路运进美国,结果美加边境的铁路堵得一塌糊涂,洛杉矶港的货物从到港到卸货得等 5 天,比以前多了整整 3 天。   美国港口协会算了笔账,旻宁港口吞吐量可能得降 8%,损失要超 200 亿美元。成本压力还顺着产业链往下传:进口商品价格可能会涨 3.2%,全球通胀率也可能会因此上涨,这无疑是给美国本土的通胀火上浇油。   面对这样的单边措施,美方嘴硬说这是 “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中国在9 月末修订了《国际海运条例》,新加的条款里明确表示要是哪个国家搞歧视性收费,中国也能对他们的船舶收特别费,甚至限制这些船进出中国港口,还会给受影响的中国企业发补贴。   这一下,戳中了美方的痛处。美中贸易三分之一的货物都要靠洛杉矶港、上海港这些枢纽,光宁波舟山港的美国航线货物就占全港的 40%,真要是互相限制,美国的能源和农产品出口最先受影响。   欧盟干脆不掺和这种单边行动,德国的赫伯罗特反而逆势而为,和中国船舶集团签了 20 艘集装箱船的订单;日韩船厂虽说捡了些转移的订单,可自己产能根本跟不上。   这场较量不光是抢造船业的话语权,更会改变全球航运的规则,甚至影响多极化的进程,最终会走向何方,还得看各方接下来的博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