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市虹口区警方破获了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诈骗案件。一名年届七旬的男子自称“退役少将”,打着包上军校的幌子招摇撞骗,为做足戏码,还自设神秘“考场”和“考卷”,骗取钱财多达100余万元。警方抓获涉案男子后,发现这名“少将”不仅没有任何军旅经历,还是个劣迹累累的前科犯,早在2006年就曾因诈骗罪锒铛入狱。目前,犯罪嫌疑人石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虹口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作为一名脱离社会多年的刑满释放人员,石某以七旬高龄作案,竟能轻易骗到100多万,着实令人大跌眼镜。从作案细节上看,石某虽颇为用心,甚至做戏做全套,专门准备了“入学考试”,但其行骗技巧依然谈不上有多高明。

警方披露的照片显示,石某用来伪装身份的假军装、假证件,全都是“一眼假”的货色。几张似乎是用来彰显身份的合影照片,也看不出任何足以验证其“少将”身份的信息。只不过,石某很会挑选行骗对象,专门盯着那些因孩子高考失利而心急如焚的家长,先找机会接近他们,再以上军校的机会为饵,吸引其上钩。

说到底,这些家长之所以会成为石某的“猎物”,首先在于他们急于给孩子找出路,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二则是因为他们真心相信社会上存在某些“有能量”的人,可以动用权力和关系助其心想事成。对石某之流而言,想要把“假扮高官”的骗局做成,这两种心理机制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力打击诈骗犯罪分子只是治标之策,只有转变社会大众的认知,使其对权力祛魅,不再迷信“靠关系办事”这一套,才能给这种荒唐的骗局“断根”。

说起来,这套“假扮高官”的骗术,可谓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元朝,就有人冒充朝廷命官,在民间招摇撞骗。后来,这套骗术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变种,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始终是用权力和关系来唬人。近年来,尽管社会治安显著改善,但同类诈骗案件依然时有发生。发生在2014年的一起“假大校”案,除了骗子自称的军衔不同,甚至连细节都和本起案件高度相似。

同一套骗术,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足以证明其依托的心理机制是多么难以撼动。此外,会被类似骗术戏耍的,绝非只有平民百姓。此前,多名落马官员受到处分时,都被指出“轻信政治骗子”,妄图利用这些骗子伪称的关系给自己加官进爵——犯下这种低级错误的,甚至不乏浸淫官场多年的省部级高官。在这些案件中,骗子其实什么“背景”和“后台”都没有,但只要受骗的人相信其“权力”,骗子就不用愁他们不上钩。

不论身份是高是低,会被这些“套路”骗住的人,都不是纯然的傻子。正是其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权力、关系、背景、后台确实“有用”,他们才会把骗子伪装出来的身份当成“救命稻草”或“进身之阶”。对此,唯有在社会层面彻底用“明规则”取代“潜规则”,消灭一些人用权力和关系在各领域搞“小动作”的空间,才能扫清不正之风,让人们真诚地相信规则与法治,而不必求诸“有能量”者的帮助。到了那时,这样的骗子自然谁也骗不到。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