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纯潇

“很多读者看过我的《南渡北归》,这本书其实与杨先生有渊源啊。”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时,著名作家岳南正在香港参加活动。尽管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很悲伤。“想起杨先生对我的勉励,其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活动结束后,他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他与杨振宁先生的交往故事。

岳南:杨振宁给《南渡北归》提过建议

在挂着莫言书法作品的办公室内,杨振宁(左)和岳南(中)交流。受访者供图

三位与杨振宁有关的人

18日,“莫言王振摄影书法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这项活动让让三位与杨振宁有关的人聚在了一起。

一位当然是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公众曾有缘见到他与杨振宁两位诺贝尔获奖者之间的对谈。鲜为人知的是,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内,悬挂着莫言题赠的书法作品,题写内容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可见两位诺奖获得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

另外两位则是岳南和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他们一起来参加莫言展览的开幕式。

岳南和莫言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老校友。他一见到老学长便忍不住说道“杨振宁先生去世了”,莫言满脸悲容说“我已经知道了”。此时四目相对,心有戚戚,一切尽在不言中。

秦泗钊是位地地道道的山东老乡。他是日照人,1979年由日照丝山中学考入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美任教三十余年,现为香港岭南大学教授、校长。秦校长说,因为专业的关系,四十余年来经常向杨振宁先生请教,而杨先生像对亲学生一样关照爱护他,使他在学术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今后唯有更加勤奋努力以更大成绩回报先生的厚爱。

岳南:杨振宁给《南渡北归》提过建议

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左)与杨振宁合影。 受访者供图

杨振宁与《南渡北归》

莫言与杨振宁同为诺奖获得者,秦泗钊则是杨振宁的学生辈,那岳南是如何与杨振宁产生交集的呢?“那是因为《南渡北归》的缘分”,岳南说。

那是在2014年5月,清华大学一位副校长通过出版社一位编辑找到岳南,说杨振宁先生希望见见他。后来了解到,原来是杨先生看过《南渡北归》之后,感觉很不错,便托人找到岳南希望见面聊聊。“杨先生主动约见我这样的后辈,非常让人感动”,岳南说,他们在那间挂有莫言书法作品的办公室见到了杨先生。

杨振宁先生一见到岳南便问“你是学考古的吗”。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南渡北归》中写了众多考古学家的故事,文字既生动又专业。岳南回答说,自己并非学考古的,而是学文学的,之所以考古学家的故事写得比较不错是因为自己之前已经写过十几本考古文学作品,因此比较得心应手。相比较而言,对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了解的就没那么深入,因此对西南联大部分的写作可能有所欠缺。

杨振宁说,《南渡北归》中对西南联大的描写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是鉴于时代已经久远,现代的人很难真切了解当时的那个时代,因此他向岳南详细讲述了自己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所见所闻所感。他指出,当年的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培养那么多的人才,一是当年校内大师云集,二是有刻苦努力的学生,三是时代特有的报国情怀。“杨先生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大,他的建议我在《南渡北归》再版时都吸收进去了,相信杨先生和广大读者都看到了我的进步。”岳南说。

岳南:杨振宁给《南渡北归》提过建议

杨振宁(左)与岳南就《南渡北归》进行交流

帮杨先生解开心结

“杨振宁先生去世令人悲伤,但是想起当年可能帮杨先生解开了一个心结,又感可聊以自慰”,岳南说,他所说的帮杨先生解开心结,就发生在这次与杨先生的对谈中。

杨振宁先生的心结不只是他自己的,更是他们父子两代人的。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1948年,杨武之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起从北平飞到南京又到了上海,之后梅贻琦去了台湾,而杨武之留在了大陆。新中国成立后,杨武之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但他一直梦想重回清华大学,却未能如愿,这成为他终生的遗憾,据说他临死前还说“梦见了清华园”。

为什么不能回清华?杨武之揣测与时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叶企孙先生有关。在杨武之去世之后,杨振宁内心也一直认可父亲的想法。

然而岳南在《南渡北归》的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就在查阅清华大学档案的时候,他了解了杨武之不能回归清华的内幕。此事应该是当时的军管会做出的决定,而与叶企孙先生无关。就在这次谈活中,岳南向杨振宁先生说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

听到岳南的说法,杨振宁似乎有些吃惊,他说要看看清华档案证实一下,并表示自己“可能冤枉了别人”。

“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父子两代人,如果我的调查研究能让杨先生释怀,对我来说也是‘重要成果’。”岳南说。

“一个时代结束了”

在《南渡北归》的腰封上,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推荐语,如今杨振宁先生的去世,更让岳南有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的感慨。

“杨先生的学术成就不用我评价,这是举世公认的。我今天和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先生一直感慨说,杨先生尽管岁数大了可能没法再做一些具体的研究,但是他只要活着,对中国科学一些大的方向还是能够有所建言的。他的去世,标志着在科研领域一个时代结束了。”

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身上带着诺奖符号的杨振宁在刚刚一个诺奖颁奖季结束后离世,也让岳南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杨振宁先生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的闪光点,继承他们留下来的遗产,才能在一个时代结束后迎来更好的时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