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郝龙斌松口,有意参与角逐。他抛出一句“会和赵少康协调,只会有一人站出来”,语气不重,分量不轻。午后,已经表态要选的张雅屏突然发文,干脆退选。节奏很快,像搭了个煤气爆的小火炉,火焰刚窜起,屏幕上又弹出一个大新闻——第二天的清晨,有一份电视台频道民调出炉:郑丽文27%冲在前面,谢典林26.2%紧咬,张亚中14.7%,郝龙斌、罗智强都在10%以下。
按这支温度计,最可能“出线”的,偏偏不是现在最抢戏的名字。结果到了9月10日,谢典林宣布退选,硬把行情最高的自己从牌局里抽掉。大家第一反应是奇怪:都冲到前二了,为啥此时退?他给的答案挺直白——连胜文敲过一次警钟,做自己的事,别因为一些看法牵动团结;他也说,不参选,可能没人听得到他的论述;还强调蓝白必须携手,之前蓝白各走各的亏吃过了,这次反罢能赢,靠的就是合。最重的一句在后头:连胜文支持谁,他就支持谁。
这几句,像把车灯打在一个人身上。这场“改选”,真正的关键人,也许不是参选人,而是能调度、能募款、能把各派坐在一张桌上的那个人。谢典林讲得更透:新的“当家人”,立场要清楚,募款要有门路,手腕也得硬一点,不然扛不起蓝营这面旗。
谢典林在2024年并不支持侯友宜,他为了挺郭,直接发文宣称退出蓝营。后来在连胜文出面沟通之下,才回到队伍里。这回他参选,劝退的声音不少,他没理;连胜文出手,他退了。风格、脉络、信任,一串就接起来了。有人说这是“搅局”,也有人说是“止血”,不管站哪边,眼下这个动作,的确把“团结”两个字摆到了台面正中。
场上的人数也跟着变化,张雅屏、谢典林先后退了,目前还在表态角逐的8人名单是:张亚中、卓伯源、孙健萍、郑丽文、罗智强、蔡志弘、李汉中、郝龙斌。名字一长,分票就会分心。可这回,声量并没有被稀释太多,反而让议题更集中——到底要选一个什么样的“蓝营当家人”。
不避讳地说,郑丽文现在的支持度最高。9日晚上她和馆长陈之汉开了场直播,没有绕弯子。她说蓝营必须改变,说话的方式、政治的立场、身份认同,这些都要再校准。她还讲了一个细节:参选的人多不是坏事,说明很多人想发声,可也说明一个尴尬——内部沟通不畅,非得用参选这种“最大音量”的方式,才能被听到。这话扎心,但实在。很多阵营都绕不过这个问题,蓝营也不例外。
直播里还有几段话,值得单拎出来。她提到柯文哲案件,认为被押一年,柯粉仍然能凝聚,士气不散。反观蓝营,反罢后,几位蓝营人士被检调盯上、有人被羁押,站出来声援的不多,让她挺失望。这是情绪层面,也是动员层面。政治是组织的艺术,组织要靠情感撑住,站台与相挺就是最直观的表达。喊团结不难,真团结很难。
郑丽文此前发起的“党外在野大联盟”,把萧旭岑、馆长等人拉到一块,也是在搭桥。桥搭起来,人才会过河。对蓝营来说,桥不仅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过去那种模糊的表述撑不了多久。如今看,几位参选人都把身份认同、两岸立场讲得更明白,这是变动,也是趋势。可这只是第一步。
郑27%、谢26.2%、张14.7%,其他在10以下。有人拿着数字冲刺,也有人看着摇头。看热闹的要排名,看门道的盯样本与方法。这份民调把氛围烘热了,能不能当作唯一指针,心里得留把尺。真实对决在9月15日领表启动之后。到那一天,谁来、谁不来、谁又在最后一刻“让贤”,才是真正的第一枪。
蓝白这道题,也很现实。反罢动作里,蓝白同频,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可往前走,怎么合作、谁主谁辅、面子怎么给、里子怎么分,每一格都可能卡。谢典林这次先退一步,说的是“不因看法影响团结”,做的其实是给合作预留空间。旁观者看热闹,参与者看时机。合得早,整装快;合得晚,互伤重。
郝龙斌和赵少康两人只出一人,是态度,也是压力。郝说自己的想法“比赵多一些”,这句话藏着锋芒,也藏着弹性。协调还在路上,谁退、谁上、谁辅,没定。后面若真合成一支“战斗队”,加上地方县市长的表态、中央党部的人事预期,就会形成一个“看得见的架构”。那时,场上的民调数字会重新洗牌。
这场“改选”,表面上选人,底层是在选方向。是继续往“旗帜鲜明”的叙事上加码,还是往“组织统合”的事务上加码?是追求快意恩仇的战斗快感,还是忍住性子把各派都兜得住?最理想当然是两手都要硬。可人在江湖,总有取舍。蓝营这几年从团结到分裂再想回拢,反复横跳,伤痕不小。想要止血,一要规则清楚,二要彼此给面,三要有人愿意做“坏人”——把不舒服的话说在前面,把最麻烦的协调做在台下。
网络声量很热,街头组织很冷,是现在很多阵营共同的症状。蓝营要补课,得补在“动员”这门课上。谁能把直播间的点赞,转成投票所前的站队,才是真的领头人。馆长的加持是加分,地方里长、宫庙、商圈、同业公会的点头,是票箱。两者得一起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