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紫菜是塑料做的,不能吃”!
网上流传着多个视频,视频中有人将紫菜泡水后,声称其“撕不烂、嚼不碎、有腥臭味”,并由此断定紫菜是废旧的黑色塑料袋做的,劝诫大家不要再吃。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过分夸大。
紫菜泡水后有韧性,是因为其自身含有的膳食纤维和多糖类物质(如琼胶)所致,其韧性与紫菜的品种、采收茬次和泡发方式等密切相关。从化学成分、物理特性、生产成本和市场监管等多个角度分析,用塑料袋伪造紫菜都是不可能且毫无必要的。多家权威机构已通过实验和抽检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近几年,社交平台上不时流传“紫菜是用塑料袋做的”的惊悚消息:干紫菜泡水后呈现薄而韧的片状,有人觉得手感像塑料膜,于是推测这是“黑心商家”用废旧塑料加工的“假紫菜”。
这一说法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甚至引发市场波动。但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紫菜,真的会是健康杀手“塑料袋”吗?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紫菜看起来像塑料,
但真不是用塑料做的!
1.为什么像?——来自紫菜本身的“天然属性”
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个谣言信以为真,主要是因为泡开后的部分紫菜确实展现出了与我们日常认知不符的韧性。其实,这种“像塑料”的错觉,是由紫菜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泡过水的紫菜(左)VS塑料袋(右)图源:新华社发 宋为伟摄
● 品种与成分特性:天生有点“韧”
紫菜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琼胶,是一种具有凝胶和持水特性的多糖[1]。正是这些多糖成分,使紫菜在吸水膨胀后呈现出一定韧性和弹性。
市面上常见的紫菜主要包括坛紫菜和条斑紫菜 2 个品种。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紫菜多糖含量、细胞壁结构和纤维素比例差异较大,这会直接影响口感和韧性[2]。
● 采收茬次不同:口感“老”与“嫩”的区别
就像韭菜分头茬和二茬,紫菜在生长期内也可以被多次采收。第一次采割的紫菜被称为“头水紫菜”,藻体最细嫩,口感最佳,营养价值也相对更高。之后随着采收次数递增,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琼胶等细胞壁成分的积累使坛紫菜藻体变厚,使紫菜的硬度和咀嚼性逐步增大,从而使得坛紫菜的口感品质变差[3]。
那些在视频中显得特别有韧性的紫菜,很可能就是采收茬次靠后的紫菜,虽然食用性稍差,但仍然是真正的紫菜,并非塑料。
● 泡发方式不对:冷水泡发更显“韧”
泡发紫菜的水温也会影响其口感。现有研究显示,较高温度有助于多糖溶解[4],因此用温水或热水泡发更易软化紫菜,口感也会更好[4]。
2.官方抽检无“塑料紫菜”案例
谣言流传最广的 2017 年,北京市食药监局曾对市场上随机购买的 45 个紫菜样品和 3 个塑料薄膜样品进行了专业鉴别。通过氨基酸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检测,结果清晰地显示:紫菜拥有复杂的细胞结构和丰富的蛋白质,而塑料袋断面致密,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5]。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官网上,自 2014 年截至目前录入的 700 多个紫菜制品的样品抽检中,合格率高达 99%以上,纯紫菜的合格率 100%,紫菜制品不合格项目为微生物或过氧化值超标,从未发现任何一例用塑料冒充紫菜的情况[6]。
3.成本核算:造假无利可图
从经济角度看,用塑料袋造假紫菜是一笔稳赔不赚的买卖。
我国紫菜养殖规模化程度高,紫菜本身价格亲民。而将废旧塑料袋回收、清洗、粉碎、再加工成能模仿紫菜形态和颜色的薄片,其工艺复杂度和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紫菜。
更何况,塑料有刺鼻的化工气味,不溶于水,入口口感与紫菜有天壤之别,极易被消费者识破。最重要的是,塑料不能食用,一旦被查处,违法成本巨大,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为了微薄利润冒此风险。任何一个理性的商家都不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高成本、高风险的造假行为。
如何挑选优质紫菜?
学会辨别,才能吃得放心。与其担心买到“塑料”,不如掌握几招挑选优质紫菜的方法。
1.选购成品包装紫菜
· 看标准和等级:正规厂家生产的紫菜包装上会标注产品标准号(如干紫菜的国家标准为 GB/T 23597)和质量等级。等级越高的紫菜(如一级),通常品质越好[8]。
· 看色泽:优质的紫菜一般呈深褐色或紫褐色,表面有天然的光泽。如果颜色发红发紫,可能是储存不当或已变质。
2.挑选散装紫菜
如果是散装紫菜,没有标准和等级可供参考,我们可以根据干紫菜国家标准(GB/T 23597-2022)中一级品质的参考要求。
· 看外观:好的紫菜叶片薄、大小厚薄均匀,没有泥沙等杂质;无缺损、裂缝、空洞等;头水紫菜的叶片尤其细嫩。
· 闻气味:优质紫菜带有一股天然的海鲜清香味。如果有霉味、腥臭味或其他异味,则不宜购买。
· 凭手感:干紫菜应是干燥、蓬松且有弹性的,用手一捏容易碎。如果感觉潮湿、发黏,则说明已经受潮。
总结
“紫菜是用塑料袋做的”纯属谣言。紫菜的“塑料感”来自其天然多糖和加工工艺,而国家近十年抽检无一例假紫菜案例,更从科学和监管角度彻底否定了这一说法。
作为一种高蛋白、富含碘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优质海藻,紫菜不仅安全可食,还能为日常饮食提供多种营养。大家无需谈“紫”色变,理性选购、科学食用,安心享受大海的馈赠。
照“谣”镜
此类谣言缺乏科学依据与权威检测,利用视觉相似性误导公众,并借助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发布煽动性内容,引发公众恐慌。此外,迎合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心理,利用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来博眼球。
因此,分辨此类谣言,可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查证信息来源,正规信息多来自权威媒体、政府机构等,若来源不明且无资质认证,可信度低。其次关注官方回应,政府相关部门和食品监管机构会及时澄清谣言,发布科学检测结果。最后,运用科学知识判断,了解食品基本成分和特性,如知道紫菜成分就不会轻信谣言。
参考文献
[1]曲武, 曾润颖. 红藻琼胶多糖微生物降解及意义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 2024, 64(9): 3141-3156.
[2]张全斌,赵婷婷,綦慧敏,等.紫菜的营养价值研究概况[J].海洋科学, 2005(2):69-72.DOI:10.3969/j.issn.1000-3096.2005.02.014.
[3]黄浩森,王文磊,许凯,等.基于代谢组的不同采收期坛紫菜品质差异分析[J].2024年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24.http://www.csfish.org.cn/upFilesCenter/upload/file/20241031/1730374295906034176.pdf
[4]Ji, C.; Long, X.; Wang, J.; Qi, B.; Cao, Y.; Hu, X. Rheological Behavior, Textural Propertie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orphyra yezoensis Polysaccharide. Molecules 2025, 30, 882.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30040882
[5]市食药监辟谣:塑料紫菜不科学.北京青年报2017年02月27日.https://epaper.ynet.com/html/2017-02/27/content_240214.htm?div=-1
[6]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紫菜.https://spcjsac.gsxt.gov.cn/index.html
[7]新华社.18名涉案者被抓,缺乏常识的“塑料紫菜”谣言为何会蔓延?https://www.news.cn/food/20210624/C96C5431CE0000013AFC1DA01B945D50/c.html
[8]GB/T 23597-2022.干紫菜质量通则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李纯 注册营养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策划丨张一诺
责编丨张一诺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