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新闻:美军五天四射“三叉戟Ⅱ”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引发多方关注。美国海军战略系统项目办公室称,此次试射属于“计划内的例行测试”,不针对任何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对此,您怎么看,美军如此密集试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真的只是所谓的例行公事吗?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美军五天四射“三叉戟Ⅱ”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带有鲜明的战略意图,肯定不只是某种例行测试,箭在弦上,必有所指。
美媒《新闻周刊》在报道标题中就写道,美军此次密集试射,“一只眼看向的正是中国”。三周前的九三阅兵,解放军展示了一系列新型战略威慑力量,其中包括首次亮相的“巨浪-3”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外界认为射程可达1万公里以上。这意味着解放军的现役战略核潜艇不再需要前出大洋、突破美军的反潜网络去寻找合适的发射阵地,如今在中国近海的“潜艇堡垒”海域,在我方水面舰艇的保护下,就可以威胁美国的核心本土目标。
再加上“惊雷-1”空基战略导弹的亮相,中国补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最后短板。中美之间的核博弈态势由此出现了质的变化,两国至少在投送核弹头的手段上,不再具有显著差距,甚至解放军在陆基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上,还被认为具备一定优势。对此,美国决策层不可能无动于衷,9月17日到21日,五天四射“三叉戟Ⅱ”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就是对中国首次公开的“三位一体”核力量进行回应,美国正在试图重新校准中美之间核博弈的天平。
另一方面,美国连续试射所瞄准的对象,并非只有太平洋西侧的中国一家。大西洋东边的欧洲方向,美国同样意在震慑老对手俄罗斯。自乌克兰危机以来,美俄之间最后的核军控协议《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事实上陷入停摆,双方互疑互戒,核对抗色彩浓厚。而为了威慑美西方潜在的战争介入,弥补自身常规战力上的匮乏,俄罗斯扩展了核战略准则,只要国家主权或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就可以使用核武器,甚至不排除在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美军如今高调展现“三叉戟Ⅱ”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威慑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向克里姆林宫“喊话”——美国的核力量随时在线,通过提升海基核打击能力的存在感,向俄罗斯发出“威慑+稳定”的复合信号。

直新闻:那您认为美军的密集试射是否会加剧当前中美俄之间的核博弈和军备竞赛?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这是个好问题。
今年6月,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就宣称,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核军备竞赛的边缘,多个拥核国家之间的战略较量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且重要的核军控条约相继失效,人类正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核博弈。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军四连射“三叉戟Ⅱ”,既是核博弈加剧的结果,也可能成为进一步加剧核博弈的催化剂。
一方面,美方此举是对中俄核实力变化的回应。美国选择以更高调的方式展现自身优势,五天四射,这本身就是核博弈升级的体现。这其中根源在于,美国不接受核博弈中的均势,而是追求单向的绝对优势,换言之,我美国可以核威慑你,但你不能核威慑到我。以中国而言,解放军任何核力量上的增长,都被视为对于美国的挑战。正是这种傲慢,让美国选择通过炫耀自己手中的核王牌,通过密集试射“三叉戟Ⅱ”来试图维持自己的既有优势。这是什么?这就是以威慑代替对话,以恐吓掩饰焦虑。
另一方面,美国的这种高调威慑手段本身就有着刺激核军备竞赛的风险。核大国之间的博弈如同走钢丝,在缺乏互信和约束的情况下,一方的核军备展示往往会促使另一方以升级核武库来进行回应,进而形成军备竞赛的连锁反应。核战略博弈的微妙之处在于,保持威慑需要展示实力,但展示实力又往往会引发对手的警觉和跟进。美国此番连续试射“三叉戟Ⅱ”,短期看强化了自身和盟友的安全感,但长期影响上,它可能进一步降低中俄对美国诚意的信任,增加达成未来潜在核军控共识的难度。
好消息是,中国一再重申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将核武库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9月25日,中国国防部明确表示,中国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这一立场明确表明了中国并不希望被卷入失控的核博弈漩涡,中美俄之间至少还有国家是清醒的。
但坏消息是,中美俄三国在核领域的竞争博弈,注定趋向长期化、复杂化。正如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指出,我们正置身于新旧核时代交汇的关口,新一轮“核军备竞赛的幽灵”已经若隐若现。而美国的最新试射无疑为本已经复杂微妙的核态势增添了一丝紧张色彩,它或许不会立即引发某种危机,但一定会成为大国互动链条中的一环,被纳入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之中。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各方更应冷静审视理性决策。毕竟,核力量可以保和平一时,却注定难保安全长久。真正的安全,始终需建立在对话与信任,而非军备对抗之上。
作者丨张思南
排版丨李烁
编辑丨王思婳
审校丨吴蔚
监制丨池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