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媒体:学生点外卖预制菜更要明明白白
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文/郭宝哲
近期,“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各方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当“锅气”成为评价菜肴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餐饮从业者们也应该思考,“预制菜”如何更好辅助行业发展,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9月14日 《新华每日电讯》)
随着“预制菜”话题持续升温,大学生外卖中的预制菜问题也逐渐引发关注。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并非抵制预制菜,真正让学生不满的,是一些商家对预制菜信息的“遮遮掩掩”。当外卖成为校园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预制菜信息“明明白白”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关键。
大学生对预制菜的核心诉求,从来不是“要不要”,而是“知不知”。在快节奏的校园生活中,外卖以便捷高效的特点,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就餐选择。对于预制菜,学生们大多持有开放态度,毕竟预制菜能提升出餐效率,满足赶课、备考时的快速就餐需求,也能调剂一下校园餐饮的口味。但问题在于,部分商家刻意隐瞒食材为预制菜的事实,将加热后的预制菜伪装成“新鲜现做”。这种“偷偷摸摸”的做法,不仅侵犯了学生的知情权,更让他们对食品安全、食材新鲜度产生疑虑。比如部分学生满心期待“锅气十足”的现做菜,吃到的却是口感平平的预制菜时,失望之余,更会对商家乃至整个校园外卖生态失去信任。
让预制菜信息“明明白白”,是商家的责任,更是校园餐饮监管的底线。外卖商家应主动将预制菜信息“张贴出来”:无论是在外卖平台详情页标注“部分食材为预制菜”,还是在餐品包装上附带预制菜配料、加热方式等说明,都是对学生知情权的尊重。这种“透明化”不仅不会影响销量,反而能凭借诚信赢得好感,毕竟学生在意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欺骗的感觉。同时,校园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发挥监管作用,督促入驻校园周边或面向学生的外卖商家落实信息披露要求,对刻意隐瞒、虚假宣传的商家进行约束。唯有商家自觉、监管到位,才能让大学生在点外卖时,清楚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预制菜信息透明化,更能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预制菜,培养健康的餐饮消费观念。大学生作为年轻消费群体,对餐饮的需求不仅是“吃饱”,更追求“吃好”“吃得健康”。通过明确的信息披露,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想节省时间时,可主动选择标注清晰的预制菜外卖;追求新鲜口感时,则能避开预制菜,选择现制餐品。这种自主选择的过程,也是他们建立理性消费观念的过程,既认识到预制菜在便捷性上的优势,也了解其在口感、新鲜度上的特点,不再盲目排斥或轻信。同时,透明的信息环境还能倒逼商家提升预制菜质量,比如选用更优质的食材、优化加热工艺,让预制菜既能满足便捷需求,也能保证口味与安全,形成“商家诚信经营、学生理性选择”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外卖中的预制菜,不该是“藏着掖着”的秘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