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祖国统一那天,枪声要是响了,我张雪峰先捐5000万!我公司账户里永远备着这笔钱!”张雪峰在自家场子观看阅兵后的一番慷慨陈词,瞬间在网络上掀起热议。

这番言论,令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司马南式的极端化言论表演。一个司马南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千千万万个“类司马南”正在新的网络环境中找到生存土壤。

张雪峰的捐款承诺,本质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爱国表演”,在这种表演中,爱国不再是一种深沉的情感认同和日常实践,比如捐款资助底层穷困群体,而是变成可以用来吸引眼球的噱头。5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为了制造话题而设定的,其目的不在于实际贡献,而在于瞬间的传播效果。

这种表演性爱国是网络时代的一种特殊产物,它选择绝对政治正确的主题,使批评者难以从内容本身提出异议,同时又通过极端化、金额化的表达来最大化传播效果,这是一种既安全又高效的流量获取方式。

从司马南到张雪峰,变化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背后的流量逻辑。当年的司马南通过极端批判吸引眼球,今天的张雪峰则通过极端承诺获取关注,方法论却如出一辙,都是通过极端化的表达来突破信息过载的重围,都是将严肃议题转化为个人秀场。不同的是,当下的“爱国表演”更加精致化,5000万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营销概念,一个可以瞬间被记住的标签。

张雪峰现象折射出当前网络生态环境的深层问题,理性讨论越来越难以吸引关注,极端表达却总能获得流量回报,在这种环境下,严肃的爱国讨论被简化为悬空虚设的金额竞赛,深厚的民族情感被异化为数字游戏。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极端化表达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正确性标准”,捐款数额越大似乎就越爱国,言论越激烈似乎就越坚定,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正在扭曲爱国主义的真实内涵。

在表演性爱国大行其道的环境下,真正理性、务实、默默奉献的爱国者反而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他们不善于也不愿意用夸张的方式表达情感,他们的爱国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兢兢业业、体现在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贡献中,但这些“无声的爱国”却难以在喧嚣的网络中获得关注。

这种反差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踏实爱国的人越沉默,越是表演爱国的人越喧哗,最终给外界造成一种错觉,仿佛爱国主义就是空头支票的金额竞赛和极端不负责任的表达。

我们需要警惕爱国主义的异化现象,拒绝将爱国变成一场表演秀,真正的爱国主义不需要喧嚣的口号,不需要惊人的空头数字承诺,它应该体现在每个公民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首先,爱国是守法诚信、敬业爱岗,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发展做出实际贡献;其次,爱国是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不盲目跟风也不极端偏激;再次,爱国是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具备国际视野,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张雪峰的5000万承诺并非真承诺,因为他知道国家不会轻易开战,这种表演爱国或许能赢得一时掌声,但真正推动国家进步的,是那些默默耕耘、务实奉献的建设者。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司马南”,我们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的真正爱国者。

爱国主义不应该被简化为虚空的数字游戏,民族大义更不能被异化为赚钱的流量生意。唯有回归理性、务实、日常的爱国表达,才能构建健康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