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可不是说那里真的有一座塔,这是一个音译词,发音“宁古”在满语中指的是“六”的意思,发音“塔”在满语中是“个”的意思。合起来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至于六个什么玩意儿,实际上说法是不一致的。你比如说清初诗人吴兆骞因为科场舞弊案受到无辜牵连,被发配到了宁古塔23年之久。吴兆骞的儿子吴振成就曾经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这里所提到的六个,就是六个兄弟。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指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曾经生了六个儿子,都居住在这个地方,因此就有了六个这种说法。 到了清朝入关以后,宁古塔就成了流放犯人重要场所。那么问题来了宁古塔的生活条件,真的有那么差吗?

一、宁古塔的位置,决定了那里的生活环境。 1、气温过低。宁古塔在什么位置呢?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境内,我查了一下当地的天气预报,冬天的时候这里平均温度是零下20度左右。 清朝那时候没有暖气,说不定连炕都没有,你说在零下20度的环境之下,普通人怎么生存?可能连口水都喝不上,只能嘎吱嘎吱吃冰块。 气温首先决定了宁古塔这个地方,绝对是个相当残酷的地方。北方人去那边还好说,勉强能苟活,可那些看场雪都兴奋得要死的南方人,要是被流放到那里,只有等死的份了。

2、环境恶劣。气温这么低,一般居住在那边的人就比较少,因此宁古塔成为了清朝流放犯人的绝佳之地。由于气温低还造成了一系列环境上的可怕之处。 你比如说流放到该地的清初诗人吴兆骞,曾经给他的老母亲写过一封信: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啥意思啊?正月到四月,这地方天天在刮大风,零下20度的大风,自己去想象一些。五月份到七月份,又接二连三地下雨。 你以为夏天来了,就会暖和点了吗?想都不要想,到了八月中旬,宁古塔这边就开始下大雪了,连口月饼都吃不上,就可以直接吃冰碴子了。九月份冰天雪地的世界就开始了,而且雪刚到地上就结成了冰,那效率杠杠的。 这么个环境,试问普通人怎么受得了呢?因此环境恶劣,也成为了宁古塔流放犯人们,所必须要经历的痛苦。

二、宁古塔沿途人烟稀少。 人烟稀少,不代表你就可以四处看风景。因为人少的地方,一般猛兽就比较多。而适合猛兽生存的地方,你觉得人呆得下去吗? 1、人少导致猛兽多。由于那地方人烟稀少,一般人也不愿意住在那边,所以造成了沿途几百里,你可能都看不到一两户人家,更多是野人一样的部落流民。 这样一来猛兽就多了起来,别以为流放宁古塔,光犯人比较害怕,就连派去押送的差役也十分担心。因为在路上一不小心可能就被狼群围攻,这帮人就会尸骨无存。 2、人少造成了粮食短缺。由于距离正常人居住的地方实在是太远了,所以这地方的粮食也是非常稀有的。而且沿途几百里没有人家的情况下,很难找到额外的吃喝之物。 这么一来不少人就会被活活饿死。至于当地的那些土著民,一个个都饿昏了,甚至会半路打劫流放队伍,将这帮人给吃了!

三、不光流放女犯人,男女老少都可以送过去。 清朝初年,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数不胜数。原来关外是满人的老家,可是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满人基本上都到了关内,过上了暖和的生活。 至于留守关外的满人,其实是比较少的。至于住在宁古塔那地方的人就更少了。因此清廷才会选择将这里作为流放犯人的好地方。 一来可以靠恶劣的环境惩罚这帮犯人,二来也可以防止这帮犯人逃跑,毕竟天寒地冻跑出去要么被野兽吃了,要么就活活饿死,活下来的几率很低。 到了康熙年间,流放犯人到这里以后,逐渐让这里有了生活的气息,更可以凭借此处,预防沙俄的入侵。所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四、活下来的人,还是可以适应这里的生活的。 虽然说起来很可怕,但是地球上哪有人类不能居住的地方呢?更何况还是咱们富饶的东北地区,只有合不合适,没有不能这种说法。 因此在多年的流放以后,还是有一大批人是存活下来的,这些人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且开始寻求谋生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们,不需要再服徭役,也不需要交税了。如果你给当地贵族打工,还能分给你房子、耕牛和土地。 这么一来,情况就有所好转了。因为人口越来越多的原因,清廷也比较重视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对当地人也就没那么苛刻了。 当然了如果你有一门手艺的话,那在宁古塔可以活得很滋润。你比如说吴兆骞是著名的文人,他到了当地便开始教书育人,因此在宁古塔地区的名声很好,待遇也不错。甚至连宁古塔将军巴海都把自己的俩儿子交给吴兆骞教导。 而且懂得耕种的人,可以在这里收徒弟教育当地人耕种,懂得做生意的,也可以在这里进行贸易活动。所以说当地的生活气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浓厚。

总结:流放到这里,最受不了的,就是思乡之苦。 很多人是一个人被流放到这个地方,他的老婆孩子很可能就在老家待着,这么一来,最受不了的就是思念亲人的痛苦了。 只能靠写信和家里人联系,你说这些人痛苦不痛苦呢?像吴兆骞这种得到了优厚待遇的人,还勉强说得过去,他媳妇儿第二年就跑宁古塔跟他生孩子去了。可大多数人是无法和家里人团聚的。 而且相隔数千里,这一去生死未卜,那时候车马很远,书信很慢,可能送不到家,自己就熬不下去了。 参考资料:《宁古塔纪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