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出新招,他只给20天时间,逼迫中方取消稀土禁令,否则他就要对华加税100%。那么,中国为什么选择此时强化稀土出口管制?特朗普真的能在20天内迫使中国让步吗?
当地时间10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连续发文,对中国发出强硬警告。他指责中国对稀土产业实施出口管制,甚至宣称中国试图“将世界当作人质”。这种表述显然带有煽动性,意图制造一种“全球受害者”的舆论氛围,以强化美国的道德姿态。特朗普还表示,美国正在考虑对中国产品征收100%的额外关税,并将从11月1日起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他声称可能取消原定在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期间与中方的会晤,理由是“没有必要”。
但仅仅几个小时后,特朗普又改口称“并未取消中美元首会晤”,只是“不确定是否还会进行”。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其实反映出他一贯的谈判风格:先制造威胁,再预留缓和空间。通过营造不确定性,他希望在舆论与市场上施压,迫使对方在心理上“先退一步”。然而,对中国来说,这样的做法已经不再新鲜。从2018年到现在,特朗普的“威胁—谈判—再威胁”循环早已被熟悉。中方显然有充分准备,不会轻易动摇。
再往前看,这场风波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商务部10月9日连发六份公告,正式升级对稀土及相关技术、设备、原辅料的出口管制。管制范围从稀土矿物扩展到稀土加工技术、设备乃至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特别是第61号公告中明确规定,凡境外出口含有“中国成分”的稀土物项,只要比例超过0.1%,就必须取得中国的出口许可。这意味着,哪怕稀土原料已运往海外,只要涉及中国资源或技术,再次出口时仍受中国监管。这是一次体系化、闭环式的战略封锁,直接切断了“绕道转卖”的漏洞。
特朗普对此极为愤怒,称中国“阴险且敌对”,还宣称美国拥有“两倍储备”,只不过“此前没有必要动用”。但事实上,美国虽然拥有稀土矿藏,却长期缺乏提炼与分离技术。稀土开采只是上游环节,真正的核心在于高纯度提炼和材料制备。过去几十年,美国将这些产业外包出去,如今要重建体系并非一朝一夕。换言之,特朗普所说的“储备优势”更多是政治口号,而非现实能力。
那么,中国为何选择此时出手?原因有三个层面。第一,这是对美国芯片封锁的直接反制。就在几天前,美国国会“中国特设委员会”刚建议扩大对中国芯片制造的限制,要求盟友同步禁止出口关键零部件。中国以稀土为突破口,等于从材料端对美方科技战进行反击。第二,这是对外部安全风险的预防。稀土属于军民两用物项,中国有国际义务防止其被用于军事扩张。第三,这是在谈判前设定议题,让美国无法单方面主导话语权。特朗普惯于以关税威胁作为筹码,而中国这次反其道而行之,以资源管控的方式“抢先出牌”,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提出“20天最后通牒”,其实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演。他清楚地知道,中国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撤销国家级管制措施,更不会因外部威胁而改动法律文件。这种“倒计时施压”的做法,目的并非真要解决问题,而是要在美国国内制造“强硬领袖”的形象。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急需巩固核心选民的支持。而挑起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一直是他最擅长的政治操作。此举既能转移国内经济疲软、就业放缓的矛盾,又能强化“美国优先”的叙事。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美此轮摩擦已不只是贸易问题,而是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美国想用芯片锁死上游技术,中国则用稀土把控原材料。双方都在利用各自优势塑造新平衡。这种竞争短期内难以消除,但也未必走向全面脱钩。事实上,美国仍在依赖中国市场与供应,中国也在保持出口通道的灵活性。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对抗,而在于如何在竞争中重新划定边界。
总之,特朗普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制造舆论震动,但长期看,将削弱美国的国际信誉。动辄威胁加税、撕毁协议,会让全球供应商对美国市场失去信任。而中国通过制度化的出口管理,则在展示一种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两种路径,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治理逻辑。一个是以权力为手段的短期政治博弈,一个是以规则为基础的长期战略布局。
未来20天,中美或许还会有舆论交锋与政策试探,但真正的方向,取决于双方能否从“威胁”转向“协作”。中美之间的竞争不会停止,世界将继续在紧张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而中国的选择,仍将是冷静、坚定、理性的:不以对抗为目的,但绝不惧怕斗争;不寻求冲突,但坚守底线,这正是大国的气度所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