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傍晚的准噶尔,十几道棕黄色影子踩着碎石子飞掠而去,蹄子敲得石头哗啦啦响。
这些马的鬃毛竖得笔直,浑身肌肉绷得紧紧的,颜色跟戈壁滩一模一样,站远了几乎瞅不见。
它们就是地球上仅存的野生马种,普氏野马。
可能好多人不知道,这种马原本产自我国新疆和蒙古国的草原,可曾经在我国野外彻底消失了。
直到1985年,“野马返乡”计划正式启动,才开始了这场长达40年的物种保护。
倒回20世纪70年代,因为气候变化、人类干扰,再加上栖息地被拆得零零散散的原因,我国宣布普氏野马在野外灭绝了。
1985年,为了让它们重返家园,我国不仅决定从国外引进种群,还特意在西北地区建起了繁育基地。
其中,新疆有一处保护区直接脱颖而出,这里的地形、气候还有生态环境都正合适,不用多做什么改造,慢慢就成了普氏野马扎根繁育的宝地。
刚开始搞保护,基本是从零开始,专家学者们扎在荒漠里,白天顶着大太阳观察野马习性,晚上在简陋的工作站里记数据。
1986年,11匹从欧洲来的普氏野马抵达新疆,总算给这物种在国内安了家。
两年后,繁殖中心迎来第一匹小马驹,工作人员给它起名“准噶尔1号”,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之前的辛苦没白费。
当然保护过程中麻烦也不少,比如早期识别野马全靠人眼瞅、手写记,特别容易认错。
一旦搞混了,野马的家族谱系就乱了,这会直接影响后续繁育,专家说谱系乱了,近亲繁殖的风险会大增,对种群健康特别不好。
直到2024年,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善,研究中心开始采集野马的基因组样本,建了精准的DNA数据库。

现在只要一小撮毛、一粒粪便,就能准确认出野马的基因,彻底解决了近亲繁殖的难题。
除了操心野马的基因事儿,监测方面的技术也没停下升级的脚步。
现在保护区专门搭了套监测网络,地面上有云台设备和红外相机盯着动静,天上有无人机飞着巡查,甚至给一部分野马戴上了卫星定位项圈。
这样不管野马在荒漠里怎么跑,工作人员都能清楚掌握它们的情况。
负责人说,这些新技术让保护效率高了不少,遇到野马有危险也能及时应对。
经过40年的努力,普氏野马的数量稳步上涨,新疆到现在累计繁育了800多匹,野外放归18次,一共放了146匹。
保护野马这事儿可不止新疆在忙活,甘肃、宁夏、内蒙古也都伸了援手,成了保护队伍里的一份子。
为了让野马有更宽敞的生存空间,这几个地方还一起搞合作,专门帮着扩大野马的栖息地范围。
前不久宁夏贺兰山保护区从新疆引了18匹,经过适应训练后全放归野外。
现在宁夏保护区里的野马已经有23匹,今年才几个月就有5匹“贺兰山籍”小马驹出生。
保护区副局长提到,贺兰山的地形、植被类型还有气候状况,跟野马的原生生活环境特别契合。
再加上这几年一直在下功夫修复生态,周围环境越来越宜居,所以这儿特别适合野马扎根生存。
甘肃的情况也不错,2024年当地40匹野马打破了近亲繁殖的瓶颈,现在种群超过170匹,今年年底有望突破200匹。
现在咱们国家的普氏野马,总数早超了 900 匹,在全球所有普氏野马中占了足足三分之一。
这样的成果让国际上都刮目相看,也让我们的动物保护工作成了全球标杆,不少国家都来参考咱们的经验。
现在再看保护区的普氏野马,已经不再需要人工照料,自己能循着季节找食物。
遇到天敌也有了警觉和应对的本能,藏在骨子里的野性渐渐复苏。
甚至还能跟周边的野生动物和平共处,成了这片土地上真正的 “原住民”。
可能有人会问,普氏野马和常见的家马有啥不一样?为啥要花这么大功夫保护?
«——【·普氏野马和家马·】——»
从外形看,普氏野马头大脖子粗,全身土黄色,耳朵又小又圆,没有长额毛,鬃毛又短又直,背部中间还有一条黑褐色的线。
普氏野马耐渴耐饿能力很强,特别适合在山地草原和荒漠里生活,跑起来也快。

它们通常由强壮的公马当首领,带着5到20匹组成群体四处活动,每天早晚都会沿着固定路线去泉眼、溪边喝水。
普氏野马平时吃东西不挑,主要就啃芨芨草、梭梭、芦苇这些常见的植物。

等冬天冷得地面都冻硬了,它们也有办法刨开地上的积雪,从下面找出干枯的草来当食物,一点不担心饿肚子。
普氏野马每年6月发情交配,第二年4到5月生崽,每胎一般就1只幼驹。
小马刚生下来没几个小时,就能晃晃悠悠跟着大部队跑了,适应野外的能力可不是一般的强。

普氏野马和家马除了在外貌和习性上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它有66条染色体,比家马多2条。
它保留着6000万年前的原始基因,因此成了生物基因的“活化石”。
咱们花力气护着普氏野马,不只是因为它在科研上有研究价值,能帮我们解开古生物基因的谜题。
更核心的是它的生态意义,它在草原荒漠里的存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专家解释就懂了:普氏野马在新环境里扎根、繁衍,能让它们的基因一直有变化、不单调。
要是老让一群马近亲繁殖,基因会越来越差,后代可能活不好。

另外,野马群往更多地方扩散,还能把荒漠草原生态里少的物种给补回来,让这片地方的生态重新平衡,也能让更多不同的生物一起好好活下去。
之前因为长期圈养,有些野马的优良基因退化了,性格变温顺,没了警觉性,也没那么强壮,繁殖能力下降,甚至出现遗传性疾病。
这也是为啥这些年一直坚持野化放归,只有让它们回到自然环境,才能慢慢恢复野性,保证种群健康延续。
现在咱们对普氏野马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还有各种新科技用上了,普氏野马再也不用为生存发愁。
现在去准噶尔盆地,普氏野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难寻踪迹了。
说不定再过几年,我们能在更多荒漠草原地带,看到这些“活化石”自由奔跑的样子,这就是对40年守护最好的回报。
参考:
新华社《我国普氏野马数量突破900匹 野化放归地扩展至四省区》2025-08-07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