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为何大多数国家造不出六代机
4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日本、意大利和英国宣布联合搞六代机,结果技术、资金、人才都齐了,却卡在风洞这关了,没风洞,机身设计再牛也飞不起来,风洞是航空的命根子,决定气动布局、隐身性能和超音速能力,没它验证,飞机可能半空散架。 风洞可不是个普通的大风筒,它是航空界的“命根子”,六代机讲究隐身、超音速巡航,机身设计要是差一毫米,高速飞行时可能抖得像“筛子”,甚至直接散架。 当年英国研制“台风”战机之风洞,系冷战遗物,测试迟缓如蜗行,精度亦欠佳,难合六代机需求,日本风洞虽新,却极为狭小,连六代机模型“腿部”都难以容纳。 意大利更惨,国内连个能测超音速的风洞都没有,之前搞战机研发全靠蹭欧洲其他国家的设备,跟“蹭饭”似的。 更绝的是,建个能测六代机的高超音速风洞,难度堪比“造原子弹”,这种风洞得能模拟每秒几公里的气流速度,舱内温度能飙到几千度,光设计就得花好几年,建起来更是烧钱无底洞。 法国“风之教堂”风洞,是当年自德国拆解后重新组装而成,历经十数载波折才勉强投入使用,如今英、意、日欲建更先进风洞,要是无七八年筹备难开工,到时候资金恐如灰烬消散。 风洞建不成,除了技术难题,更关键的是三国“各怀鬼胎”,英国仗着自己项目老大,想把核心测试数据攥在手里,连风洞测试标准都不肯痛快分享,生怕意大利和日本偷学技术。 意大利早就抱怨英国“小气”,连个数据都不给,合作起来跟“挤牙膏”似的;日本更绝,一边想靠这个项目提升航空实力,一边又怕技术泄露,连邀请沙特入伙分担成本都坚决反对,生怕“肥水流了外人田”。 钱的问题更是“一地鸡毛”,意大利号称拨款88亿欧元,但这笔钱要分十几年花,真正能投到风洞建设上的没多少,跟“撒胡椒面”似的;英国军费紧张,能挤出钱搞研发就不错了,建风洞这种“烧钱活”根本排不上号。 日本虽然财力雄厚,然国内对军事项目颇为敏感,大肆投入建造风洞易招非议,只能暗自推进。如今三国连费用分摊比例都未协商一致,风洞建设也只能暂且搁置,拖延进程。 说实话,看到英意日三国被风洞卡住,我第一反应是“活该”,航空工业从来不是“攒零件”的游戏,风洞这种“大国重器”,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完整性和长期技术投入。 美国当年搞F-22,背后有16座国家高超声速核心风洞撑着,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全覆盖,光风洞测试就做了上万次,这才有了“空中霸主”。 中国从JF-12到JF-22,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建成覆盖马赫数5到25的实验平台,这才有了东风-17这样的高超音速武器。 而英意日三国呢?英国脱欧后,工业体系残缺不全,连造个螺丝钉都得进口;意大利航空工业本就薄弱,连个像样的飞机都没造出来;日本虽然电子技术强,但受和平宪法限制,航空工业长期“缺课”,连个像样的发动机都造不好。 他们想跳过基础研究直接搞六代机,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就要造赛车,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更关键的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暴露了西方军工合作的致命弱点,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都不肯真心分享技术,谁都想当项目老大,结果合作变成了“内耗”,这种“扯皮式合作”,注定难成大器。 所以说,英意日六代机项目卡在风洞这关,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航空工业的竞争,从来不是“比谁造得快”,而是“比谁基础牢、体系全、心态稳”。 这三国要是再这么“扯皮”下去,恐怕只能看着别人的六代机飞上天,自己还在地上“吹风洞”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