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随新
武汉大学又站上了风口浪尖。开学典礼座椅上的红色圆形标签,本是引导就座的小标识,却因白底红圆的搭配,被指酷似日本国旗,引发舆论哗然。尽管校方迅速道歉,称其为工作疏漏,但风波未平。与其说网友“反应过度”,不如说暴露了主办方在关键节点上的“敏感缺失”——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公众对“历史记忆不能马虎”的较真:在敏感时间节点,重大公共场合,为何政治敏感性成了“盲区”?(9月6日 观察者网)
首先得说,武大的疏忽,实在不应该。开学典礼是校园大事,抗战胜利纪念日更是举国铭记的特殊节点,两个重要时间点叠加,本应多一分审慎。武汉大学曾是抗战烽火中的学术堡垒,更应知历史之重。开学典礼是育人第一课,每个细节都传递价值导向。红色圆形标签贴在白色椅背上,视觉上与日本国旗的相似性,但凡有人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就能提前规避。难怪网友刺眼。这不是过度联想,而是历史记忆的自然反应。标签用于分区本无错,但错在缺乏政治意识。可偏偏从设计到布置,整个环节“集体失明”,直到舆情发酵才后知后觉道歉。这不是“无心之过”那么简单,而是工作中“政治敏感”成了“盲区”,把“细节决定成败”的老话抛到了脑后。公共无小事,细节见作风,作风连大局。
但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把“红色圆形”一棍子打死。有评论说的在理,红色圆形不应被日本“垄断”。在中国文化里太常见了——贴在灯笼上是喜庆,画在国旗上是五星的底色,就连孩子画太阳,都习惯涂个红圆圈。太阳、喜庆、团圆,中华文化中红圆寓意美好。若处处自我审查,反倒显得不自信。今天中国强大,无需避讳任何符号。但武大这事,关键不在符号本身,而在场合与时机。要是因为和某国国旗有相似性,就把这些最朴素的文化符号“束之高阁”,反而落了下乘。就像有人看到樱花就想到日本,可武汉大学的樱花,本就是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总不能为了避讳,连春天的花也不让开了?真正的自信,不是靠“自我审查”躲着走,而是清楚哪些该坚守、哪些是误伤。公共机构当有更高标准——既要避免误读,更要主动引导。降低联想敏感度,不等于放弃责任。真正自信,是既从容大气,又细致周全;既不草木皆兵,也不麻木不仁。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场风波里的“情绪对冲”。一边是网友对“历史敏感”的坚守,怕的是忘了过去;另一边是对“过度联想”的担忧,怕的是搞僵氛围。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武大该道歉,因为它确实没做到“万无一失”;公众也该理性,别把“疏忽”等同于“恶意”。就像武大图书馆事件还没平息,这会儿再出个“椅子风波”,网友难免多一分警惕,但警惕不等于“上纲上线”。借网友的话说,“借他们100个胆子,也没人敢在这时候搞小动作”,这种基本的信任,是社会团结的底色。
团结需要信任,信任需要担当。绝大多数人相信,武大无恶意,这是社会的宝贵信任。但信任不等于放任。最终,这事该如何看?既要批评,促其整改;也要包容,给其机会。不因疏忽一棍打死,也不因无心之过轻轻放下。武大应借此整风肃纪,把“政治细节”纳入管理常态。社会各界亦需理性——爱国是共识,但爱国的方式不是内耗,而是共建。在原则问题上严谨,在非原则问题上宽容,这才是成熟自信的大国公民心态。我们反对上纲上线,但也反对同样的错一犯再犯。公共机构唯有严谨负责,才能不负民众期待。
风波会过去,但思考应留下。符号之争背后,实则是新时代如何平衡敏感与自信、细节与大局、信任与监督的深层课题。武大是百年学府,当有这份自觉;我们每个人,亦当如是。有错就改,有理就讲,既守住历史的底线,也给生活留些温度——这才是这场风波带给我们的教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