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报道,中国海关总署7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球最大稀土磁体生产国中国对美出口量激增至352.8吨,较5月份增长660%。这一变化,发生在中美达成贸易协议后。分析师认为,随着更多出口商在6月获得许可证,7月中国稀土磁体出货量可能进一步增加。

故事要从4月说起。当时美国政府突然宣布扩大对华高科技产品关税清单,覆盖芯片制造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作为反制,中国同步出台规定,对钐、钆、铽等七类用于高端芯片制造的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要求企业出口前必须提交最终用途证明并获批许可证。政策效果立竿见影:4月到5月,中国对美相关产品出口量几乎腰斩,美国半导体企业英伟达原本谈好的几笔大订单被迫延期,日本铃木汽车也因车载芯片短缺,不得不暂停部分车型生产。

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刚恢复稀土供应,中国对美国出口激增7倍,特朗普终于放心了

特朗普(资料图)

但出口激增的背后,远不止“政策松绑”这么简单。中方这次特别采取了“定向放行”策略:只对明确用于民用领域的企业发放许可,涉及军事用途的申请仍被严格筛查。换句话说,虽然出口量上去了,但每一批货的去向都有迹可循——既保证了全球产业链稳定,又避免了关键技术流入敏感领域。

这种“刚柔并济”的调控,还体现在另一个细节里:2025年中国稀土开采与冶炼配额姗姗来迟,而且具体数额没有对外公开。业内人士分析,这么做有两个考虑:一是防止国际市场提前炒作价格,过去几年常有资本在配额公布前囤货,推高原材料成本;二是通过“保密”测试西方供应链的韧性——如果少了这些数据,美国、欧盟还能不能维持正常生产?事实证明,至少在芯片领域,这种测试已经见了分晓:英伟达H20芯片上市后,美国科技媒体做过统计,其70%的原材料仍来自中国,从稀土到封装材料,几乎没有替代选项。

再看全球产业链的反应。日本铃木汽车在6月下旬宣布恢复全部生产线,但负责人坦言:“我们的库存最多撑1个月,以后还得靠中国稳定供应。”欧盟更急,最近推出的《关键原物料法》计划投入10亿欧元自建芯片原材料供应链,但业内普遍预测,就算一切顺利,2030年前欧盟自给率也到不了20%。美国的情况更尴尬:本土虽然开了几家芯片厂,但冶炼技术落后中国至少10年,90%的高端芯片原材料还是得找中国买。

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刚恢复稀土供应,中国对美国出口激增7倍,特朗普终于放心了

特朗普(资料图)

这时候再看中方的操作,其实早有伏笔。稀土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国家安全的保障。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战略优势”——比如通过环境税杠杆,让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加工留在国内;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从矿山开采到成品出口,每一步都能查到源头;甚至对走私行为开展专项打击,这些措施叠加起来,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当全球都在盯着中国的资源时,中国该怎么“卖”?

答案已经很清晰:可以合作,但必须遵守规则。就像这次出口恢复,中方没有“一刀切”放开,而是根据用途严格审批;配额不公开,不是为了“卡脖子”,而是为了让市场更理性。我们不反对赚钱,但更反对把资源变成威胁别人的工具。

现在回头看,特朗普在得知出口数据后公开表示“终于放心了”,倒也在情理之中——对美国企业来说,稳定的供应链比什么都重要;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智慧:既没有因为外部压力乱了阵脚,也没有为了短期利益放弃底线。从出口管制到配额调整,从定向放行到全流程追溯,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刚恢复稀土供应,中国对美国出口激增7倍,特朗普终于放心了

特朗普(资料图)

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会怎样?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至少现在可以看到:当双方坐下来谈合作时,市场会用数据投票;当一方试图越界时,另一方也有足够的手段守住底线。就像6月的出口数据,表面看是“激增”,背后其实是两国在规则框架下的重新磨合——这种磨合可能还会有反复,但有一点越来越明确: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赢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