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有家喜茶店可太火了,排队排到拐了两个弯。
为啥?因为奥运冠军樊振东来当“一日店长”了,亲手给顾客做奶茶。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就是明星凑个热闹的营销,凑过去看了才发现,不少粉丝是专门从外地赶过来的,就为了跟他说句话,喝上一杯他做的茶。
这“一日店长”到底是怎么从个小活动,变成现在商圈里的“香饽饽”的?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事。
明星、KOL齐上阵,“一日店长”咋就这么吸粉?
其实“一日店长”这事儿不是新发明,最早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一开始是日本时尚圈找模特当临时店长,后来动漫火了,又找Coser、声优来,满足粉丝“打破次元壁”的念想。
传到中国后,2016年林志玲给浪琴表当店长那次,算是第一次让大家知道了这玩法。
但真正火起来还是去年开始。
2024年9月上海静安嘉里中心,Jellycat请了宋雨琦当店长,她穿着围裙给顾客介绍毛绒玩具,还展示怎么打包,那门店客流比平时多了三倍。
同年11月更猛,林里柠檬茶找周柯宇当店长,当天抖音上的交易额直接破了120万。
不光是明星,网红也能顶事。
今年4月书亦烧仙草请了“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那几家门店当天卖出去的奶茶超了1000杯。
我翻了翻小红书和抖音的数据,“一日店长”的话题浏览量都快1.2亿了,抖音播放量更是破了5亿。
现在连品牌高管、普通消费者都能当店长了。
比如今年3月有个美妆品牌CEO亲自上阵,讲产品怎么研发的,当天新增会员比平时多了5倍;还有品牌搞素人招募,报名的人超2万。
老实讲,这模式能火,核心还是抓住了大家的情感需求,现在买东西不只是买个实用,能跟喜欢的人互动,或者参与个特别的活动,心里才觉得值。
就像日本AKB48的“握手会”,粉丝买专辑就能跟偶像握手,销量照样破百万。
这“一日店长”其实就是“握手经济”的升级版,把短暂握手变成了沉浸式服务。
有数据说近40%的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买单,如此看来,品牌是把这点摸得透透的。
不过我也发现个问题,不是所有“一日店长”都能成,有些品牌反而栽了跟头。
火归火,这些“坑”品牌可别踩
前阵子有个潮玩品牌,找了个跟自己IP八竿子打不着的网红当店长。
那网红全程啥都不懂,就知道拍照,粉丝直接炸了,说品牌“公款追星”,还掉了10万粉。
还有个小红书颜值KOL,平时视频里看着挺精致,线下当店长穿了15厘米的增高鞋,走路都要助理扶,网友直接吐槽“品牌跟着变Low了”。

更糟的是流程混乱的情况。
去年年底有家汉堡店请网红当店长,没限流,店里挤得水泄不通,粉丝为了打卡还吵架,那网红光顾着拍照,连收银都不管。
有顾客说“挤得喘不过气,再也不来了”。
还有的店借这活动涨价,15块的奶茶卖25块,这不就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嘛。
我觉得品牌搞这活动,真得先想清楚目的。
本来想靠流量拉销量,结果没选对人、没规划好流程,反而砸了自己的招牌,这可不是明智之举。
那到底该怎么搞才能不翻车?其实关键就三点:找对人、做好流程、别光想着圈钱。
比如奢侈品品牌就该找行业里的专家,今年4月有个珠宝品牌请了设计师当店长,讲钻石怎么切割,当天客单价都涨了30%;二次元品牌就找Coser、声优,粉丝复购率能到45%。
流程上也得细致,搞个线上预约限流,明确店长要干啥,别让人家来了就只会拍照。
得把活动和品牌价值绑在一起,比如有的品牌搞“公益店长日”,卖一杯捐一块钱,既赚了好感,又能让消费者主动传播。
说实话,“一日店长”不是万能药。
要是主打性价比的超市天天请明星,成本上去了,东西一涨价,老顾客肯定不买账;技术型品牌比如卖家电的,还不如多讲讲产品怎么用,比找明星有用多了。
归根结底,这只是个营销工具,产品和服务才是根本。
现在商圈里的“一日店长”还在接着搞,以后说不定会有线上线下联动,或者更多素人参与。
但不管怎么变,品牌要是只盯着流量,不琢磨怎么给消费者真价值,那流量退了,也就没人记得了。
毕竟大家愿意排队,愿意多花钱,要么是喜欢那个“店长”,要么是认可那个品牌,要是两样都没占着,谁还会来第二次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