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高盛为何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1835元

图片由AI生成

文|单挑社

8月25日,值得铭记。

沪深北三市成交额突破3万亿,这是A股历史上仅有的第二次。量能、情绪、题材几乎是三线拉满。

但今天社长想要跳出这火热的行情,来探讨一下,未来10年,哪些赛道会长线增长?

先看两家公司。

寒武纪今年8月股价破千。并且8月24日,高盛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将寒武纪的12个月目标价进一步大幅上调至1835元。

另一家公司,英伟达的最近市值也突破4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家卖GPU的公司,市值跟老牌工业强国德国,2024年的GDP(4.66万亿美元)相当了。华尔街把它当作"AI时代的沙特阿美",因为它垄断了AI时代最稀缺的资源——算力。

高盛为何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1835元

图片由AI生成

再看一组数据。

国际能源署有个预测让人后背发凉: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将从现在的415太瓦时增加到945太瓦时。

945太瓦时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日本一年的用电量。

换句话说,6年后,全世界的AI和数据中心消耗的电力,能供1.2亿日本人用一年。而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摩根士丹利更激进:到2027年,生成式AI带来的电力需求年均增速将达70%。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负荷到2027年几乎翻倍。

电,正在从成本变成瓶颈。过去建数据中心,最大的成本是买服务器。现在呢?是找电源。

硅谷的科技公司已经开始抢电了。微软直接签了核电站的长期供电协议,谷歌在考虑自建太阳能电站。在中国,阿里和腾讯把数据中心建在贵州,不是因为那里凉快,是因为那里有水电。

在AI时代,没有算力,你就是原始人。没有电力,算力就是废铁。

高盛最近算了一笔账:2025年,全球AI相关投资将接近2000亿美元。

这些钱去哪了?不是去搞APP,不是去做内容,而是去买GPU、建数据中心、拉电线。说白了,都是基础设施。

高盛为何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1835元

图片由AI生成

这让人想起100年前的美国。当时福特刚发明流水线,所有人都在争论汽车公司谁会赢。结果呢?真正赚大钱的不是汽车公司,而是炼油厂和加油站。标准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成了美国首富。

今天的算力,就是100年前的石油。今天的电力,就是100年前的加油站。

中国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一边是智算中心遍地开花。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每个城市都在建自己的算力中心。地方政府的规划一个比一个激进,动辄就是几十万P的算力(1P等于每秒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

另一边是电力系统的彻底改造。特高压、储能、核电、新能源,所有这些看似分散的投资,其实都在为一件事服务,给算力供电。

高盛为何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1835元

图片由AI生成

更有意思的是政策设计。电改在提速,统一电力市场在建设,就近消纳机制在完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谁的算力中心旁边有电厂,谁就有成本优势。

这创造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算力+电力的一体化。未来的赢家,不是单纯的算力公司或电力公司,而是能把两者结合的公司。

在这个大背景下,高盛把寒武纪的目标价上调到1835元。

为什么是寒武纪?因为它是中国少数能做AI训练芯片的公司。虽然和英伟达比还有差距,但在中国市场,它是稀缺品。

高盛的逻辑很直接:中国云厂商的资本开支在增加,芯片需求在爆发,寒武纪是受益者。他们预测寒武纪2025-2027年的收入复合增速将达三位数,2025年就能扭亏为盈。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寒武纪代表了一种可能性——中国可以有自己的算力供应商。

当然,风险也很明显。技术差距、生态劣势、政策不确定性,每一个都可能让这个故事破灭。

100年前,石油是硬通货。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工业时代。

50年前,芯片是硬通货。控制了芯片,就控制了信息时代。

今天,算力和电力是硬通货。控制了算力和电力,就控制了AI时代。

这不是炒作,是产业规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产生新的稀缺资源。谁先认识到这种稀缺性,谁就能在新时代占据先机。

中国在这场游戏中的位置很微妙。

算力方面,我们落后但在追赶。英伟达被限制出口最先进的芯片给中国,反而刺激了国产替代。寒武纪、海光信息、华为昇腾,都在分这块蛋糕。

电力方面,我们有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国,也是新能源装机最多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但挑战同样巨大。算力的技术差距不是一两年能追上的。电力虽然总量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有电的地方没算力需求,有算力需求的地方电不够。

高盛为何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1835元

图片由AI生成

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别只盯着股价。算力和电力是长周期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是短期题材炒作。今天涨停,明天跌停,这种波动会一直存在。

其次,看产业链而不是个股。算力不只是GPU,还包括服务器、光模块、液冷系统。电力不只是发电,还包括输电、储能、调度系统。

最后,理解稀缺性。真正的稀缺不是概念,而是产能。谁有真实的算力产能,谁有稳定的电力供应,谁才是硬通货。

十年后回头看,2025年可能是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AI从玩具变成工具,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这一年,算力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电力从后勤变成前线。

那些今天看起来疯狂的投资。动不动几千亿建算力中心,几万亿改造电网。这些投资可能会被证明是远见。那些今天看起来离谱的估值,目标价1835元的寒武纪,市值4万亿美元的英伟达,也可能只是开始。

不管中国股市牛不牛,算力和电力都会是未来十年的硬通货。因为AI革命才刚刚开始,而革命需要燃料。

高盛为何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1835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