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则关于“10万元现金买贵金属需上报”的消息甚嚣尘上。对此,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了解到,该消息对百姓日常买金影响不大。
该消息源自近期央行发布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指出,从业机构开展人民币10万元以上(含本数)或者等值外币现金交易的,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其中,从业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从事贵金属和宝石开采、加工和中间交易、零售、回收等现货交易的交易商。该《办法》将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
那么,个人买金超10万受影响吗?为何设置现金10万元限制?监管为何对贵金属和宝石交易出手?
个人买金超10万受影响吗?
现金买卖超限额或需配合刷卡等交易不受影响
“现在的黄金价格比较高,超过10万元很正常。是否意味着个人购买黄金、珠宝的时候,也必须登记或者受到影响呢?”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担忧,该《办法》虽然面向的是贵金属、宝石的相关从业者,但这些机构中包括了零售、回收业务的相关机构,这意味着一些机构黄金销售商、典当行等也在其中。
对此,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个人消费者购买、回收贵金属、珠宝时,使用现金超过10万元才可能需要配合相关从业机构做反洗钱的尽职调查。事实上,反洗钱是从业机构的义务,因此机构必须了解自己客户的情况,防止出现洗钱等行为。
根据《办法》,与单一客户开展单笔或者日累计金额人民币10万元以上(含本数)或者等值外币现金交易的情形,从业机构需要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洗钱风险状况,开展客户尽职调查。
从业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洗钱风险状况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措施中,包括了通过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来源可靠、独立的身份证明文件、数据或者信息,识别并核实自然人客户身份等。
“通常来讲,个人消费者在购买贵金属、珠宝时使用超过10万元的现金的情形并不多见。因此这对普通百姓正常购买贵金属、珠宝等商品影响不大。”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个人使用银行卡等购买相关商品则不受该《办法》影响。在客户刷卡时,银行后台就已经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
此外,有典当机构相关人士表示,在贵金属、珠宝典当回收时,机构会严格核实物品来源,登记业务客户的信息,同时典当业务不分金额大小,均会上传公安备案,以此履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相关义务。
为何设置现金10万元限制?
平衡监管效能与成本
央行此次为何将使用现金的额度设定为10万元?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这是为了平衡监管效能与成本,也符合国际惯例标准。
事实上,我国现行反洗钱法在增强反洗钱监督效能、打击洗钱及其上游犯罪、深化反洗钱国际治理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反洗钱监管制度主要是按照“风险为本”原则合理确定相关各方义务,同时避免过多增加社会成本。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10万元现金标准,是平衡了监管效能与成本的考量。
从国际惯例来看,这也基本符合国际针对贵金属和珠宝行业现金交易的反洗钱管理标准。
2012年,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新四十项建议中第22项和第23项将贵金属和珠宝交易商作为特定非金融行业和职业,在交易过程中,若客户使用现金支付超过15000美元(或欧元)时,应该进行客户身份尽职调查、交易记录保存,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15000美元(或欧元)及以上的现金交易既包括单次交易,也包括多次操作但明显关联的交易。而按照当前汇率计算,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0.75万元。
为何对贵金属和宝石交易出手?
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的“重灾区” 纳入可填补监管空白
央行此次将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纳入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中来,在业内人士看来十分有必要。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贵金属和宝石交易的高价值密度、相对流动性、定价复杂性、现金交易传统、易跨境转移、匿名潜力以及行业结构特点,为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的“重灾区”。
FATF此前已明确将贵金属、宝石交易商列为“特定非金融机构”,要求履行反洗钱义务。而我国在2025年1月1日生效的新《反洗钱法》,也将“从事规定金额以上贵金属、宝石现货交易的交易商”列为“特定非金融机构”,需履行反洗钱义务。
董希淼指出,制定《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是落实《反洗钱法》规定的具体举措。《管理办法》以风险为本,聚焦大额现金交易,通过行业自律与分级管理,平衡监管效能与成本,既是响应国际标准、落实国内法律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之举。“下一步,应持续关注中小商户落实执行与跨境监管协作,以应对不断演变的洗钱和恐怖融资手法,将《管理办法》落实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央行开出的与反洗钱有关的罚单不在少数,但主要涉及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等,但暂未涉及贵金属、珠宝相关的从业机构。
博通咨询金融资深分析师王蓬博也指出,当前洗钱犯罪手段日益隐蔽复杂,传统监管模式已难以应对。央行不断出台的相关行业规定也凸显了监管部门打击洗钱违法活动、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决心。
“从业机构反洗钱将呈现更严格的合规要求,需投入更多资源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王蓬博建议,我国还应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交易监测和可疑交易识别的准确性与效率;从业机构也应注重员工反洗钱培训,强化全员合规意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薛京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