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长春航空节和空军开放日上,一款"退役战机"的亮相意外刷屏,我们空军很罕见地公开展示了歼-6无人机攻击机。这款由歼-6歼击机改装的神秘无人机首次亮相,其关注度甚至压过了同台展出的歼-10C与歼-20战机。
被军迷亲切称为"六爷"的歼-6战机,早已退出空军编制序列,如今以全新的"无人机身份"回归,勾起了大众对歼-6半个多世纪传奇历程的回忆。
公开资料显示,歼-6是我国依据苏联米格-19C的图样资料仿制的单座双发超声速歼击机,核心使命是国土防空、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同时可承担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
为适配不同作战场景,我国还衍生出多个歼-6子型号,包括提升升限的歼-6I、优化高空性能的歼-6II、增强机动性的歼-6III,还有具备夜间作战能力的歼-6IV、用于飞行员训练的歼教-6、负责侦察任务的歼侦-6 等,形成了覆盖多用途的歼-6家族,此外还以歼-6为基础研制了强-5强击机。
关于歼-6战机的总产量,长期存在多种说法,有5205架(含出口援外780架)、近4000架等不同表述。不过《中国飞机全书》给出了权威数据:歼-6基本型在1964年投产,到1984年停产,共生产3562架;1973年定型的歼教-6至1984年共生产615架;1970年启动研制的歼侦-6截至1984年生产133架。仅这三者相加就达4310架,若纳入其他子型号,歼 - 6总产量无疑超过4500架,足见其当年在空军装备中的核心地位。
在2010年6月12日,服役46年的歼-6战斗机正式退出中国空军编制序列,结束了作为超声速歼击机的使命,成为军迷心中不可磨灭的"时代符号"。但转折来得突然,在2013年,多张我国东南沿海机场的卫星照片引发国际关注,照片里,多架歼-6以无人机形态出现在空军基地,外界推测其用途包括火力打击、对海监视和航空布雷,这款"老战机"就此重新进入外媒视野。实际上歼-6无人机早在1995年就已经面世,但由于是对台海作战一线武器,于是被中国空军一直“捂”了30年才对外公开。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歼-6无人机的走红,离不开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的持续炒作,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也多次跟进报道。当时我国官方未作回应,军迷却分成两派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老装备改造的创新,能盘活存量资源;反对者则质疑其技术落后,实战价值有限。如今空军主动在航展展出歼-6无人机,也算给了当年的争议一个明确答案。
从航展展板信息能清晰看到歼-6无人机的改装逻辑,取消原有机炮、航空特设、武器系统、副油箱和弹射座椅等部件,加装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和地形匹配导航系统,还新增机翼挂架提升载荷能力。这款改装机型早在1995年就首飞成功,主要定位是无人攻击机和训练靶机,既能给战斗机飞行员提供实战化演练目标,也能帮助高炮、地空导弹和雷达操纵人员开展对抗训练。
不过,歼-6无人机的用途远不止于此,加装炸药以后可化身"低成本巡航导弹"实施精确打击;通过新增挂架携带航空炸弹,能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歼-6无人机在机翼下挂两枚250公斤的航空炸弹,这就相当于500公斤的战斗部。足够炸掉台军的坚固工事或大型远程防空雷达阵地。歼-6无人机还可以搭载水雷,可飞赴敌方港口或密集水域完成高空布雷;此外,还能充当雷达诱饵干扰敌方探测,或携带侦察设备执行低空侦察,多用途属性让这款老装备焕发新活力。
以前,大家以为歼-6无人机不能超低空,只能在中空飞行。但是按照空军开放日展板上的介绍,歼-6无人机安装了地形匹配系统,能够像一枚巡航导弹一样进行超低空突防,在50~100米的飞行高度区间,能实现优于30米的巡航段定位精度(这相当于一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关于歼-6无人机的规模,外界曾有误判。比利时《陆军识别》网站宣称其数量约600架,但这一数据并不准确。结合公开信息推测,歼-6无人机的实际数量应在500架以下,此外还有很多歼-6改装的靶机,相比于歼-6无人攻击机,解放军对歼-6靶机的需求更迫切。
现有资料显示,歼-6靶机全重6500公斤,使用高度覆盖500米至13公里,速度700至950公里/小时,机动过载稳定在2G,能模拟三代机的飞行轨迹、雷达散射特性和电子对抗能力,是提升防空部队和飞行员实战水平的关键装备,也正因如此,靶机数量其实比攻击型无人机更多。
客观而言,歼-6无人机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缺点是需要维持战斗机的保障资源,占用前线机场的停机坪和跑道,放飞准备时间长,不能够编队作战,在空中战役时严重挤占其他有人战机的航路。歼-6无人机可以视作是一种对当时中国空军攻防手段及作战样式的应急补充,始终与所谓的挑起大梁还差点距离。
客观来说,歼-6无人机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诞生于我国无人机技术尚未全面成熟的阶段,是对空军攻防手段的应急补充,虽未成为战场"主角",却在装备迭代中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如今,"六爷"以靶机为主要身份,继续在训练场上为国防建设发力,偶尔也能凭借无人攻击机的潜在价值引发关注。
从超声速歼击机到多功能无人机,歼-6的蜕变不仅是老装备的"二次利用",更藏着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印记。“量大又便宜”,我们在台海前线储备了数百架歼-6无人机,是让对岸台军相当头疼的武器。未来某一天在战场上,这位"空中老将"依然能续写辉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