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风杨柳生成,对流不断被切是为何?
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是在8月8日早晨于塞班岛以北海域生成的,属于典型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到8月10日凌晨,它已经从生成位置一路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抵达日本以南的海面上。此时,杨柳位于台湾台北市东偏南方向大约18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1级,约3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0百帕。
不过,杨柳的强度发展并不稳定。在高层南亚高压南侧的东北急流影响下,它的核心对流多次出现“南切”现象,即主要的对流云团被偏南方向的风流切走,导致底层环流中心一度裸露出来。这种情况下,即便台风偶尔会突然爆发出一团强烈对流覆盖中心区域,云顶温度甚至一度下降到-90度左右,显示出对流的猛烈程度,但这些强对流云团也会时不时和中心“分家”,导致整体结构难以保持紧凑。
有人说,杨柳是不是因为即将接近东海,所以被“观音保佑”而减弱。不过从气象学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民间调侃,真正的原因是大气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在发挥作用。尤其是高层南亚高压南侧的东北急流,带来了较强的垂直风切变,这对热带气旋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垂直风切变影响,台风强度的拉锯战
台风的成长就像是在大气里修一栋高楼,需要地基和上层结构配合稳固才能快速拔高。所谓的cisk机制就是台风内部自我维持和增强的过程,它依赖充足的水汽供应、稳定的低层辐合以及高层的有效辐散。但垂直风切变就像是在台风的楼顶加一股搅动的劲风,把原本垂直对齐的热塔吹得倾斜甚至分裂,破坏了热力引擎的正常运转。
目前杨柳正面临这种局面:虽然它所处海域以及未来西行路径上的海温普遍在28摄氏度以上,热量供应很充足,而且副热带高压也提供了较好的低层辐合条件,但高层的环境却不稳定。南亚高压南侧的东北急流正源源不断地向它施加风切,导致它的强对流云团难以稳定围绕在中心上空,时强时弱。
风切变的影响还不仅仅是减弱台风强度,它甚至可能让台风的内部热力结构发生崩溃。一旦热塔倾斜,核心暖心削弱,低层环流和高层辐散的匹配被打乱,台风可能迅速减弱甚至消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台风在接近陆地前突然“断电”,死在登陆前。当然,变数依旧存在。如果未来某个时间段内,杨柳能够在风切相对较弱的时机启动cisk机制,快速建立高空反气旋,那么它的上层结构就能抵御风切的破坏。尤其是当台风移速加快,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风切对它的影响,这会让它的强度有机会再度提升,甚至具备冲击更高等级台风的可能性。
三、未来路径与防范重点,东南沿海仍需警惕
从目前的环流形势来看,未来几天副热带高压将成为杨柳路径的主要驾驶员。在强势副高的引导下,杨柳预计将一路向西推进,大约会保持偏西或西北西的移动趋势。路径上确实存在接近东海的可能性,因此才有了“东海保佑”的猜测。但科学分析,这并不是减弱的直接原因,真正的主导因素还是高空风切的作用。
在路径和强度的双重不确定性下,杨柳的命运有几个可能的走向:1. 如果它保持偏南路径,并且移速较快,那么抵消风切的效果就会更明显,强度也可能保持甚至提升,这样一来广东、福建、浙江以及台湾周边的防台压力会加大。2. 如果它走得更偏北,进入风切更强的区域,且副高后期继续增强带来下沉气流压制,那么台风可能在接近我国前明显减弱,甚至在远离海岸时就被切散。3. 还有一种可能是中间路线,即台风在接近我国时强度中等,但依然能带来一定的风雨影响,这种情况下,即使不是超强台风,也不容小觑。
从时间节奏来看,预计未来三到五天杨柳会逐渐逼近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在副高边缘和西南季风水汽配合下,即使强度有所下降,也可能带来大范围降雨。台湾、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在这一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最新预报,合理安排防御措施。特别是渔船和海上作业要及早回港避风,沿海低洼地区也要防范风暴潮带来的风险。台风杨柳的强度变化将是一次与风切的拉锯战,路径的不确定性也让它更具变数。虽说“东海观音保佑”的说法只是个趣味化的表达,但这次的确存在台风在登陆前被环境因素削弱甚至“夭折”的可能性。不过,就算如此,南方沿海地区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台风带来的不仅是风,还有可能是大范围的暴雨和海浪冲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