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企闻泰科技147亿资产突然遭野蛮冻结,外籍高管甚至意图抢夺子公司控制权。荷兰直接连装都不装了。
但当荷兰挥舞着“国家安全”的大棒,试图抢夺这颗已由中资盘活的“利润明珠”时,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家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的命脉,正紧紧攥在东方大国的手中。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部门突然发布一纸部长令,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对中企闻泰科技(Wingtech)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及其遍布全球的近30个运营主体,实施为期一年的资产冻结。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家全球半导体巨头的所有资产、产能调配、知识产权、业务和人员,一律不准调动,相当于被强行按下了“运营暂停键”。
仅仅一天之后,也就是10月1日,安世半导体的荷兰籍董事兼首席法务官Ruben,联合德国籍的首席财务官(CFO)和首席运营官(COO),竟主动向阿姆斯特丹相关法院提出请求,要求“调查”自己所在的公司。
荷兰法庭的反应异常迅速,甚至未经过充分的庭审程序,便直接下达了一项临时命令,暂停了由母公司闻泰科技委派的董事长兼CEO张学政的所有职务。
10月7日,正式的法庭裁决落地,闻泰科技彻底陷入被动:张学政的职务被正式暂停,法院还宣布将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来接管公司的决策权。
而闻泰科技通过其香港子公司持有的安世半导体99%的股权,被强制托管给一个“独立第三方”。
至此,闻泰科技名义上仍是股东,却已彻底丧失了对这家自己耗费数百亿心血收购而来的企业的治理权与控制权,从昔日拯救企业的“金主”,一夜之间沦为了只剩下分红权的“局外人”。
荷兰政府的这次行动,将其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中奉行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就在其挥舞着“国家安全”大棒,以近乎“明抢”的方式夺取中企芯片资产的同时,荷兰的港口却正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中国的战略资源——稀土。
这其中充满了讽刺意味。
荷兰的国宝级企业、全球光刻机霸主阿斯麦(ASML),其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其核心部件镜头的抛光工艺,极度依赖一种由中国主导供应的超高纯度铈基稀土材料。
根据相关数据,就在2024年上半年,荷兰已成为中国稀土化合物的全球第二大买家,其进口量占到了中国该类产品总出口量的26.4%。
这种“一边心安理得地用着中国的稀土来制造自己最尖端的设备,一边转头就配合他国打压中国企业”的行为,完美诠释了何为地缘政治下的虚伪与投机。
而荷兰此次行动的时机并非巧合。
它恰好发生在美国商务部发布旨在扩大制裁范围的“50%穿透规则”之后不久。
该规则意在将制裁效力延伸至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中企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而闻泰科技此前早已被美方列入该清单。
荷兰的“神同步”,很难不被解读为是对美国对华科技打压战略的积极响应与配合,意图形成“设备禁运+企业接管”的双重遏制闭环,将安世半导体当成了地缘博弈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面对荷兰的蛮横做法,中国政府层面也迅速作出了回应。
在10月1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明确表示,中方一贯反对任何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特定国家和特定企业采取歧视性做法的行为,并敦促相关国家切实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
这一表态清晰地界定了事件的性质,并表达了中方的严正立场。
而在荷兰内部,政府的强硬政治姿态与其顶级企业的商业利益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裂痕。
作为荷兰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皇冠明珠,阿斯麦(ASML)对中国市场有着极高的依赖度,其来自中国大陆的市场营收占比已超过25%。
阿斯麦的高管曾多次在公开和私下场合表达过对失去中国市场的深切担忧,直言“封锁只会倒逼中国加速自主创新”。
这种来自产业界核心的清醒声音,与荷兰政府的政治冒进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了荷兰内部在对华科技政策上的矛盾。
而中国在10月9日发布的稀土相关的第61号与第62号令,也表明了荷兰企业界的担忧不无道理。
在第61号令中,明确将“芯片、芯片生产设备、芯片测试设备等”纳入了管制物项的范围。
此令虽未指名道姓针对任何国家或企业,但其全球生效的效力,以及对半导体产业链的精确瞄准,其威慑力不言而喻。
这意味着,像阿斯麦这样的荷兰芯片设备巨头,其生产线随时可能因为关键稀土原材料的供应受阻而面临困境。
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情绪化的全面对抗,而是基于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优势地位,所进行的“外科手术式”的精准点穴。
这一举措清晰地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全球化产业链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复杂共生体,任何国家试图利用单边主义的霸凌行为来破坏规则、攫取利益,都必然会遭到对等且有力的回击。
从阿姆斯特丹法院的一纸裁决,到北京发布的稀土管制令,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百亿资产的激烈博弈,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一企业的商业得失。
它已演变为一场关乎国际商业规则、产业主权与国家信誉的激烈交锋。
荷兰或许以为,借助国内法律工具和地缘政治的庇护,可以上演一出“合法”夺权的戏码,却显然低估了中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坚定决心,更忽视了在全球化深度捆绑的今天,任何试图割裂产业链的“卡脖子”行为,都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强烈的反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