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据《国防博客》7月10日报道,当地时间7月10日上午,一架俄制Geran-2无人机自白俄罗斯方向穿越边境,进入立陶宛领空,最终在靠近舒姆斯卡斯边境口岸附近坠毁。
尽管该无人机最终并未造成任何实质性破坏,也未搭载爆炸装置,但由于其飞行路径直指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立陶宛方面迅速启动最高等级的空中警报机制。
当时总理帕鲁茨卡斯与议会议长斯克维尔内利斯,正在政府大楼与媒体记者会面,在听取空情通报后,被现场安保人员护送至地下防空避难所。
而与此同时,立陶宛空军通知部署在波罗的海空域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战机紧急升空,应对紧张局势。
(立陶宛总理帕鲁茨卡斯)
表面上看,这就是立陶宛自己反应过度了,以为俄罗斯人打过来了,吓得领导人都钻进了防空洞。
回看整个过程,事发之后,立陶宛军政系统几乎是全线动员。
军方雷达首先发现一架不明飞行物,以约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低空逼近,从白俄罗斯方向飞入领空,飞行高度不足150米,雷达反射信号较弱,但特征与攻击型无人机极为相似。
防空部门立即上报国家危机应对指挥中心,随后立即封锁核心区域空域,并启动政要避险机制。
立陶宛政府发言人强调,这是“出于谨慎”而采取的标准流程。
但多个消息源透露,现场确实出现了短暂混乱,说明立陶宛高层当时慌得要死。
据说立陶宛方面原本判断该飞行器可能为配备弹头的自杀式无人机,维尔纽斯空防单位曾短暂考虑开火拦截选项,最终因其飞行稳定,轨迹偏移,研判其无攻击意图后作罢。
无人机最终坠毁在一片开阔农田中,距离边境不到一公里,未造成任何附带损害。
尽管如此,维尔纽斯的街头一度拉响警报,政府大楼周边临时实施交通管控,总统府所在街区也有装甲车短时巡逻。
立陶宛方面似乎早已默认,俄罗斯随时会对该国发起进攻。
(现场拍摄坠毁的无人机)
根据目前公开的情报显示,本次越境飞行器为俄罗斯仿制伊朗Shahed-136无人机的Geran-2型号。
该型号为低成本、一次性使用无人机,采用尾部螺旋桨推动设计,整机由轻质泡沫、胶合板和简易金属框架构成,能携带约50公斤的战斗部,可通过GPS或GLONASS进行中程导航。
其最大飞行航程可达2000公里,巡航速度在120至180公里之间。
Geran-2并不依靠单架作战,而是靠饱和袭扰,俄军通常采用数十架蜂群式集群投送,一方面摧毁敌军设施,另一方面,更有效的是,迫使敌方雷达系统长时间开机,并高频率发射拦截弹,从而耗尽防空资源并暴露核心阵地。
在乌克兰战场,尤其在哈尔科夫和敖德萨方向,该型无人机屡次立功。
但这一次进入立陶宛这一架,并没有战斗部,只是泡沫和胶合板拼装出的飞行器,结果把立陶宛政要吓得紧急躲进防空洞。
(现场图)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次事件究竟是意外,还是挑衅?
从历史记录看,俄罗斯在乌克兰、摩尔多瓦、波兰边境等地曾多次使用无人机执行边界试探任务。
这类行动通常具有几个共同特征,目标飞行器成本极低,即便被击落也不心疼。且飞行高度低、速度慢,便于规避传统雷达侦测。
还有就是方向接近敏感军事目标或政治中心,但并不携带弹药,以便在外交层面可声称“导航失误”,不给北约直接反击的合法理由。
这次Geran-2飞入立陶宛,与这些特征还是比较吻合的,俄罗斯应该就是想试探一下,结果这一试探,是真的试探出了东西。
(俄罗斯国旗和北约旗帜)
俄罗斯如果是故意试探,其目标之一,就是试试北约国家的反应速度。
虽然立陶宛高层的表现很狼狈,但不得不说,反应确实快。
据立陶宛国防部通报,当天侦测到飞行器信号后,部署在波罗的海空域的北约快速反应战机立即接到任务切换指令,由训练状态转入实战待命状态。
这一程序不到10分钟完成,足见北约战备机制的高度敏感。
虽然战机最终未被派出拦截,但相关单位也已做好拦截或摧毁指令下达的准备。
这说明什么?说明北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甚至可以说,随时都可以与俄罗斯开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