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教育环境。双流融媒体中心供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成都市开展了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2023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全市共涉及131个村级样本,抽中5240个住房单元开展入户登记。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40.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3.5万人。其中,在2023年全市20个行政区划,常住人口最多的区(市)县是双流区,常住人口比2022年增加最多的区(市)县是双流区。
双双第一是如何炼成的?双流的人口结构如何?人口的涌入对双流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3月19日,通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对话专家一探究竟。
29.7% 经济活跃就业机会多
成都市三成新增人口涌入双流
在烟火气与悠闲氛围交织的成都,一股新的人口迁徙潮正悄然形成。2023年,这座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了13.5万人。在20个行政区划中,双流区增加了4.01万人,成都市29.7%的新增人口选择了双流区作为他们的新家园。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他们选择双流?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双流区迁移人口的迁移原因包括工作就业、学习培训、拆迁/搬家、子女就学等。
其中,省内、省外工作就业分别占比54.65%、53.59%,是最主要的迁移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大量的人口为了工作就业从省内外迁移至双流区。
“双流常住人口和新增常住人口排第一并不足以为奇。”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导杨成钢从4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维度是成都市发展格局。“这几年城南发展势头强劲,双流位于城南,人们对其有较好的预期。”
第二个维度是经济发展。双流表现一向优秀,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7.47亿元,经济活跃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个维度是房地产市场。杨成钢谈到,因为人们对城南保持乐观的预期,对这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保持了同样的预期,更愿意选择这里定居。
第四个维度是交通。双流有几条地铁,可快速拥抱成都两个中心(传统市中心和城南中心),加入城区消费圈。
“人均收入越高的地区,人口迁移越多。”根据迁移成本和预期收益理论,迁移人口只有在预期收入大于迁移成本的情况下才会主动选择迁移。
高素质人才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据了解,双流区15-59岁的流动人口占比超过80%。
从教育水平来看,双流区流动人口大学专科及以上流动人口占比较高,近三成的流动人口学历在大专及以上,且跨省流动人口的学历总体上高于省内流动人口,这其中也不乏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
从绝对数来看,2020年,双流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58.64万人,占比54.62%;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99万人,占比33.5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9年。
对此,杨成钢认为,年轻人集中的区域,就是生产力要素集中的区域,也是人口红利的高地。叠加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汇聚,人口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的经济,还能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这对双流发展高新、高技术产业方向提供较好的人口条件,从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要让人口红利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委员、西南财经大学智库主任兼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双流打造出来的优质综合环境能满足各个层次人员的需求,依靠宜业、宜居和宜发展这三个主要因素吸引人口流入。
近年双流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不少中高端人才,给人才提供了发展事业的空间。
“279.37万人是一个了不起的数据,根据城市规模标准可以划入大城市之列,双流的人口规模堪比北方一些大城市的人口甚至还要多。”汤继强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口是双流的宝库,可谓首要资源。
对于双流来说,需要在多元文化、包容文化、现代文化等方面的打造上下功夫,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口红利,更好地服务于双流的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把人口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席秦岭、李小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