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十多年前,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当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士兵,排着整齐的方阵从地下走出来时,好像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所向披靡,“势若彍弩,节如发机”,展现出曾经一统六国的雄风。 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老人袁仲,是兵马俑发掘时考古队的领队,因此被历史界和考古界尊称为“兵马俑之父”。在老人的记忆中,永远不会忘记深埋地下两千年的兵马俑,重见天日时给参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留下的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那是1974年的春天,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正是农忙时节,为了抗旱村里决定开挖一口水井,当水井挖到几米深的时候,井底出现了大量的陶俑碎片。几个月之后,消息传到了陕西省文物部门,他们立刻派袁仲带领考古队赶到西杨村进行发掘,结果发现了举世震惊的兵马俑。 兵马俑刚刚出现时,身上布满绚烂的颜色:朱红、紫红、粉绿、粉紫、黑等颜色足有几十种,可就在考古工作者感叹庄严的兵马俑军阵时,这些两千年前的“中国色彩”却飞速的消失不见了,仅仅15秒的时间,鲜艳的颜色就开始脱水、掉色、剥落。

“在你吃惊的一瞬间,颜色已经没有了,你甚至都没有时间去拿照相机拍照!”当年参与发掘的考古队员回忆起当时的一幕,仍然充满了懊悔的心情。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兵马俑上面的色彩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当年的工匠在兵马俑烧制成后,先在表面上刷一层生油漆,这样可以起到粘合和突出颜色的作用,烧制后再进行第二遍的上漆,这样做出来的色彩会更加艳丽耐保存,所以才会在地下埋葬了两千多年仍然没有掉色。

现在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内,展示着超过1000件兵马俑,不过现在他们已经全部变为黑灰色了。对于博物馆的专家来说,当年兵马俑身上的色彩已经消失无法恢复,但如今的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研究人员表示,环境变化、微生物、可溶盐,这三大敌人正在慢慢的侵蚀着兵马俑。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兵马俑褪色、腐蚀的主要原因,但是微生物和可溶盐带来的则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将兵马俑放到电子显微镜下,就会看到在其表面会绽放出一朵朵的白色“花朵”。

专家介绍说,这些白色的“花朵”是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如果遇到合适的温度、湿度就会飞快的生长。这些霉菌孢子生长时会分泌大量的色素和酸碱物质,如果长期停留在兵马俑的表面,就会慢慢侵蚀陶俑内部,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尽管现在博物馆已经限制参观人数,定期对兵马俑表面进行清理,但仍然不能完全限制霉菌带来的损害。 每次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时,袁仲老人都会心怀悔意,认为当年在发掘中犯了大错,只是为了将地下文物挖出来,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地底下的湿度和温度与地上不同,兵马俑被挖出来之后,缺乏有效的科技手段保护,表面的颜色才会很快脱水,漆面迅速卷曲剥落。 参考文献:《考古·文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