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神秘飞翼亮相长春,外形酷似美国B2!轰20或只是迷惑手段9月19日开幕的长春航空展吸引了众多航空爱好者的关注,在众多飞行装备中,一架喷涂着“科学院”字样的大型双发隐身无人机,刚一露面就成为全场焦点,它采用与美国B2隐身轰炸机类似的飞翼式气动布局,以及背负式进气道设计,充满了未来感和科幻色彩。美国各大专栏直言,这架飞机的设计细节让他们“看不懂”,其实也能够理解外媒的心情,毕竟近几年我国推出的新型装备“有点多”,这些装备究竟有何用途,外界也只能靠猜。很多人或许不知道,飞翼式气动布局其实诞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国。这种布局省去了机身和尾翼的结构,让机翼直接承担了飞机的所有功能,飞机的各种设备、燃料和武器都可以整合其中。所以这种布局会大幅提升飞机升力,有效降低阻力,提升速度和机动性,尤其在高速飞行时,飞翼设计的优势特别明显,能够减少由传统机身和尾翼造成的气动阻力。但德国人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完善思路,二战就结束了,这一技术被美国收入囊中,这才有了冷战时期的诺斯罗普YB49轰炸机,但当时电子控制技术并不成熟,飞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最终这款著名的轰炸机并未投入实战。直到现代飞控技术成熟之后,美国才研发出真正能用于实战的B2轰炸机,飞翼式气动布局的劣势才被彻底克服,而隐身性能、机动性等优势则被不断放大,该布局也成为现代高性能飞机的标志之一。我国在飞翼式无人机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厚积累,已发展出多种型号的飞翼式隐身无人机,包括攻击11隐身无人攻击机,能根据需求进行多重优化的彩虹7高亚音速隐身无人机,还有今年5月出现的翼展约52米的超大型隐身飞翼无人机,每一款都展现出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国外军事专家发现,这架新亮相的无人机或许与7年前新加坡航展上的“星影”隐身无人机存在技术关联,因为“星影”搭载的两台TWS800涡扇发动机,是由中科院航空发动机公司研制,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支持。而‘星影’的整体研发,是由成都朗星无人机公司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联合完成的。这架新无人机身上大大的‘中国科学院’标识以及‘KZ2’字样,似乎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技术传承关系。那么问题来了,这款新型无人机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美国“驱动”网站指出,虽然它的背负式进气道与B2和B21隐身轰炸机的设计思路相似,但融合度更高,这种更紧凑的设计能进一步减少雷达反射信号,隐身性能也会更加优秀。同时,它的两台发动机被安装在机身中段两侧较高的位置,这使得机身中部拥有巨大的内部空间。这样一来,既能装载更多燃油以提升航程,也能灵活搭载各类传感器、通信阵列,甚至可以设置内置弹舱装载武器,实用性将大幅度提升。与以往航展上的概念模型不同,这架新型无人机是一架真正的技术验证机,这就意味着已经过初步研发和地面测试,甚至可能完成过短距离飞行,后续会根据试验数据不断优化改进,最终极有可能发展成实用化装备。从我方所对这款无人机的定位来看,它的核心任务并非直接列装,而是承担科研试验,例如验证先进的飞翼气动布局、测试新型隐身材料、探索发动机与机身的匹配效率等,为这些关键技术后续在其他装备上的应用铺路。综合这些因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国一直未曾公开的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外媒猜测,如果在这款新型无人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是否会出现大型的飞翼式隐身无人战略轰炸机?那么有人驾驶的轰20难道只是迷惑外界的手段?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毕竟轰20作为与歼20等五代机相辅相成的空中力量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战略任务,无人机应当无法取代。但这款新型飞翼式无人机却证明了我国在面向未来的飞机研发上,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无论是隐身性能、航发技术,还是气动布局、飞控技术,拼图的每一个部分都已成熟。曾几何时,国外还在讨论中国是否能掌握飞翼技术,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探索飞翼式飞机的各种可能性,相信在下一轮的技术迭代中,中国一定能走在世界最前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