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针对近期关税博弈,A股公司近日密集发布股份增持与回购的公告。与此同时,国有银行积极推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支持央国企、民营企业强化市值管理、优化资本运营等各类需求,助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避免股价因外部冲击而大跌

美国实施“对等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A股上市公司积极投入“真金白银”彰显发展信心。有统计称,4月7日至10日午间,沪市主板公司累计新增披露回购计划41家,金额上限168.85亿元;累计新增披露增持计划47家,金额上限280.34亿元。

蓝筹股是增持与回购的“主力军”。贵州茅台称,截至4月7日,累计回购约19.5亿元,将尽快完成剩余约40.5亿元的首轮回购及股份注销程序。此外,公司正着手起草新一轮回购股份方案,其控股股东茅台集团同步启动增持方案。海尔智家公告称,4月7日至9日累计回购达5422.73万元。该公司收到工商银行的融资承诺函,承诺贷款金额为18亿元,贷款期限为3年,可为海尔智家回购提供融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实施增持与回购计划可带来三大积极效果。

首先,有助于稳定股价。通过回购股份,公司能够减少市场上的流通股数量,从而支撑股价,甚至推动其上涨。在“关税战”引发市场波动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避免股价因外部冲击而大幅下跌,从而维护市场的稳定。

其次,能够增强投资者信心。增持与回购行动向市场传递了公司对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的信心,这种正面的信号有助于缓解由“关税战”引发的市场悲观情绪,提升投资者对公司以及整体市场的信任,从而吸引更多资本流入。

再次,提供了市场流动性。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时,这种流动性支持显得格外重要,有助于避免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

“本轮增持与回购的积极变化,得益于政策工具创新与低成本资金支持、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协同参与以及回购目的多元化与长期性。”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央行推出的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了资金压力。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国家队+市场力量”的合力,增强了市场信心。本轮回购不仅用于股权激励,更多企业选择注销股份以提升每股收益,直接优化财务指标。注销式回购占比超四成,显示企业更注重长期价值而非短期股价提振。

田利辉表示,主板公司凭借充裕现金流成为回购主力,其大额回购向市场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号,推动估值修复。主板龙头企业通过回购巩固市场地位,带动产业链协同效应,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不少主板公司通过回购注销来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增强投资者回报。

央企带头维护上市公司市值

这轮增持与回购涌现大股东主导的“团体”行动,央企带头也是一大亮点。4月7日至11日上午8时,有48家央企集团宣布增持与回购,包括中国船舶、中国华电、中国联通等。南方电网公司宣布增持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南网储能和南网能源的股份。兵器装备集团表示,鼓励支持控股上市公司采取提质增效、增持回购、加大分红力度等必要手段,提升上市公司中长期投资价值。

“在市场波动或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央企通过增持与回购,向市场传递了对经济稳定的强烈信心。”钟辉勇说,这一举措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避免恐慌情绪的扩散。央企在资金和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执行增持与回购计划时具备更大的操作灵活性,可以更好地发挥稳定市场和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作用。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股份回购是除分红之外回报投资者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可通过提升每股价值、传递积极信号等方式,实质性地回报投资者。长期以来,A股市场由于“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明显,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严重偏少。而此次监管层积极引导央企上市公司实施增持与回购,明确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机制,将有助于提升应对资本市场复杂情况的能力水平。央企上市公司带头实施增持与回购,以此回报投资者,可树立负责任的市场形象,积极向二级市场释放利好信号,维护上市公司市值。央企上市公司大多市值规模大,有不少是权重股,通过增持与回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可起到较为明显的稳定市场作用。

“央企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增持与回购公告,传递出强烈的稳市场信号,扭转了市场悲观预期。此次遭遇‘关税战’的冲击,A股震荡幅度相对较小,上周的后半周迎来明显反弹,与央企上市公司增持与回购产生的积极效应有很大关系。”王尧基说。

增持回购还可从多方面改进

引人注意的是,六大国有银行积极推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为上市公司股价稳定保驾护航。交通银行表示,截至上周五,已给予约80家企业超25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授信,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

田利辉表示,国有大行支持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的意义,在于传递政策与市场双重信号、强化“国家队”信用背书和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国有大行通过专项贷款大幅降低企业参与增持与回购的门槛,而国有大行的参与本身就是对市场信心的提振,其资金支持与政策导向一致,形成“政策—银行—企业”联动的稳定机制。

田利辉建议,上市公司增持与回购可从四个方面改进。一是扩大政策覆盖面,可考虑对科创板、创业板及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定向支持,降低融资门槛。同时,探索“回购+转贷”模式,允许中小企业将回购股份质押获得额外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

二是强化长期激励机制设计,鼓励更多企业将回购股份用于员工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与公司利益。同时,考虑建立“回购—分红”联动机制,要求使用专项贷款的企业同步提升分红比例,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三是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与可追溯性,要强制披露回购资金来源、具体用途、预期效果及风险提示,避免“形式化回购”。可考虑推动第三方机构对回购效果进行独立评估,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强化监管协调与风险防控,防范“虚假回购”,需加强证监会、央行、审计署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监管。可考虑对连续多年大额回购但业绩未改善的企业,建立“冷却期”制度,避免资金滥用。

“未来改进还应聚焦普惠性、透明度与长期激励,避免政策依赖,真正实现‘以回购稳市场、以增持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他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