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预制菜要不要标注”的讨论在网上炸了锅。很多消费者开始发声,要求餐厅明示是否使用了预制菜。看起来,大家越来越重视“知情权”了。

这当然是好事,毕竟,信息透明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第一步。可问题也来了——有了知情权,我们真的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吗?

别急着说“当然”,不如先来做几个脑洞测试题,看看你会做出什么选择,然后我们再慢慢拆解问题。

用错了“知情权”,反而容易被误导

测试一:你会选哪种花生油?

两盘辣椒炒肉,一盘用的是大工厂化学浸出法做的花生油,一盘用的是“王大爷”古法压榨的土榨油。你选哪个?

不少人可能会直奔“土榨油”,觉得传统工艺、原汁原味、一听就更健康。但如果你对食品安全稍有了解,会知道:土榨油在温度控制上不稳定,容易产生致癌物“苯并芘”,还可能黄曲霉素超标。而大工厂的油反而在这方面控制得更好。

光有知情权还不够,那些听起来健康的标签,其实最坑人

测试二:你会选哪锅鸡汤?

一锅用的是山东某大型养殖场60天出栏的肉鸡,另一锅是广东汕头贵屿镇散养180天的“土鸡”。你选哪个?

又有不少人可能会选“散养鸡”,觉得更天然。但你要知道,贵屿镇是全球有名的电力垃圾处理地,重金属污染严重。那里的“土鸡”可能是喝着重金属水长大的,而大厂的肉鸡反而更可控。

听起来是不是开始有点颠覆认知?

食品选择不是靠“标签”,而是靠“知识”

测试三:你会选哪份三文鱼?

一份三文鱼是冷冻一年后解冻的,一份是冷鲜保留2天空运来的。哪个更安全?

看起来“空运冷鲜”更高端,实际上,三文鱼容易携带寄生虫,而专业的处理方式,是要在零下20度冷冻至少7天。反而是冷冻的那份,更可能杀死寄生虫。很多挪威三文鱼就是走的冷冻链,时间可能长达数月,但风味依旧能还原得很好。

光有知情权还不够,那些听起来健康的标签,其实最坑人

测试四:你会选哪种酸奶?

四种酸奶都是6元一瓶:进口原味酸奶、国产大牌黄桃果粒酸奶、本地品牌老酸奶、国产大牌酸牛乳。从健康角度选,你会选哪个?

真正的“酸牛乳”才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纯酸奶,蛋白质含量高,添加剂少。而什么“原味酸奶”“果粒酸奶”其实都属于“风味酸奶”,可以合法加糖、加增稠剂,营养价值反而更低。

所以别被“进口”“原味”“老酸奶”这些标签迷了眼,背后的配方和标准,才是决定健康的关键。

光有知情权还不够,那些听起来健康的标签,其实最坑人

知情权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选”

我们都希望商家能把信息标注清楚,但如果消费者没有基础知识,标签不但帮不到你,反而容易被营销概念带偏。

比如“土榨油”“散养鸡”“冷鲜三文鱼”“原味酸奶”这些听起来很健康的词,其实有时候正是误导消费者的“甜蜜陷阱”。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标签是商家主动贴上去的,不是为了让你更了解真相,而是为了迎合你的直觉认知。结果就是:你以为你在做更好的选择,实际上却可能更不利于健康。

当然,这不是说“知情权”没用,很多时候,标注信息是必须的。比如酸奶的配料表、三文鱼的处理工艺,这些信息的透明对消费者是必要的。

但真正的“知情”,不只是看到标签,更是理解标签背后的意义。否则,你只是知道了“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

光有知情权还不够,那些听起来健康的标签,其实最坑人

最后,再来个终极测试

你在一家江西小炒店点菜,菜单上写着“新鲜食材,现炒现做”。你觉得靠谱吗?

答案可能让你失望:牛腩、黄豆、鸡脚、肥肠、牛肚这些食材,烹煮时间太长,不可能现做,大概率是预制菜;鲈鱼、花蟹、鱿鱼须这些也是冻货,店里根本没有活海鲜池;甚至连调味料也可能用了复合型的添加剂。

这不是说这家店有问题,而是告诉你,餐饮行业运作本身就离不开预制、冷冻、添加剂。你要的“人间烟火”,其实背后很多环节早就标准化了。

与其一味喊口号,不如多学点靠谱的食品知识。知道得越多,踩坑的概率才会越小。光靠标签,是保护不了你和家人健康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