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陆敢打仗,我就敢给他们送物资过去!”郭台铭,也就是富士康的创始人,表示如果两岸真的打起来,他会第一时间支援前线!   信源:网易新闻——敢打,就敢送!富士康老板放话,一旦两岸开战,将向前线提供物资   上世纪 8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大陆掀起澎湃动能,从南粤沿海到长三角腹地,处处涌动着求新求变的活力。   就在这样的时代契机下,郭台铭带着他的鸿海精密,从台湾来到深圳蛇口。当时的深圳,厂房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政策却已先行一步:   针对外资企业的税收 “三免两减半”、工业用地低价划拨、甚至专门为企业开通的海关通关绿色通道,一系列优惠措施如同为富士康量身定制,几乎让这家初创企业实现了拎包入驻。 而大陆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成了富士康快速成长的 “助推器”。   从隔壁东莞的螺丝厂,到广州的塑料配件供应商,再到深圳本地的包装企业,短短几公里范围内就能配齐生产所需的所有零件,极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凭借这份高效与成本优势,富士康很快打入惠普、宏碁的供应链,订单量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   进入 2000 年代,富士康开始与苹果公司的合作。为了满足 iPhone 的量产需求,富士康在郑州建起了占地近 10 平方公里的超级工厂。 然而,当财富与地位达到顶峰,郭台铭却逐渐露出了 “双面派” 的真面目。2023 年,一心想在政治舞台上分一杯羹的郭台铭,为了拉拢选票,竟在竞选造势活动中抛出惊人言论。   他站在台上,对着台下支持者高声宣称:“若两岸开战,我会把我的私人飞机改装成运输机,给台湾前线送物资!”   在此之前,他就曾有过狂妄言论,声称 “富士康来大陆办厂,是赏内陆人一口饭吃”。   这番话彻底忘了本,是他将这份互利共赢扭曲成 “施舍”,为了谋求政治资本,不惜站到分裂阵营的一边,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大义之上。   像郭台铭这样忘恩负义的台商,并非孤例。沈伯洋父子便是另一个典型。   早年间,沈氏父子凭借大陆房地产市场的红利,在上海、苏州等地开发商业地产项目,从写字楼出租到商场运营,短短几年就积累了数十亿财富。   他们的项目能快速落地,离不开大陆对台商投资的政策支持 —— 从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到银行信贷优惠,每一步都享受着 “同胞待遇”。   可他们却在暗中将赚来的钱,通过地下钱庄转移到海外,再以 “匿名捐赠” 的名义资助 “台独” 组织,甚至为 “台独” 分子的海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 “一边在大陆赚钱,一边给分裂势力送子弹” 的行径,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曾经风光无限的地产大亨,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   这正是 “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真实写照,同样,随着郭台铭分裂立场的暴露,富士康在大陆的发展开始急转直下。   2023 年,大陆相关部门对富士康在深圳、郑州等地的工厂展开税务与土地使用审查,发现部分厂区存在违规占地、税收申报不实等问题,相关生产线被迫暂停整改。   与此同时,大陆本土电子制造企业正在快速崛起:比亚迪电子凭借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始承接苹果的配件代工订单,本土逐渐蚕食着富士康的 “蛋糕”。   雪上加霜的是,富士康内部的管理问题也频频爆发。2022 年底,郑州富士康工厂因疫情管控过严、年终奖拖延发放,引发数千工人罢工。   如今,富士康在大陆的营收增速已从巅峰时期的 30% 降至个位数,曾经的 “代工之王”,正逐渐失去往日的光环,郭台铭口中的 “好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这些案例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对于企业家而言,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但同时,国家也绝不会容忍任何企业或个人,利用大陆的资源谋取私利,却反过来损害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怀揣一颗爱国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