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这几年走得稳当,神舟系列飞船一艘接一艘上天,空间站也建得越来越完善。现在是2025年9月,神舟二十号已经在轨飞了五个月多,里面三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和王杰正忙着各项实验和维护工作。按照计划,神舟二十号下个月下旬就得返回地球,大概10月24日左右,到时候神舟二十一号就会接棒,预计10月底从酒泉发射中心升空。
这次任务是空间站的常规轮换,乘组还是三个人,上去后空间站会恢复六人配置,继续推进科学实验和工程应用。神舟二十一号的火箭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已经准备就绪,飞船也完成了组装和测试,整个系统进入待命状态。说起这个,大家可能更关心乘组是谁,尤其是那些老面孔像杨利伟、王亚平和王浩泽,他们最近频频露面,参加各种活动,这让不少人猜他们大概率错过这次机会。
先说说杨利伟,这位老大哥是中国航天的标志性人物。1965年生,辽宁人,早年是空军飞行员,飞了上千小时。2003年10月15日,他坐神舟五号成了中国第一个上天的人,那次任务才21小时,但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正式起步。回来后,杨利伟没闲着,转到管理岗位,参与了不少后续任务的规划和协调。
2025年他已经60岁了,航天员的选拔标准越来越严,年龄是个因素,但他经验丰富,经常在公开场合分享心得。最近几个月,杨利伟参加了好几场活动,比如9月3日的阅兵仪式,他和队友一起亮相,代表航天系统出席。这类活动通常是给那些不在训练中的人安排的,因为入选乘组的航天员得提前几个月封闭训练,强度大,没空到处跑。杨利伟的出现,说明他可能在备勤或指导角色,而不是直接飞天。想想看,他上一次飞是22年前的事,现在中国航天队伍年轻化,杨利伟更多是幕后支持,这也正常,航天事业需要代代接力。
王亚平是女航天员里的代表,1978年生,山东人,也从空军飞行员转过来的。2013年神舟十号,她第一次上天,还做了太空授课,那水球实验让全国小学生都看呆了。之后2021年神舟十三号,她驻留空间站半年,还出舱活动,操作机械臂安装设备。2022年神舟十四号,又飞了一次,这次是副组组长,经验积累得特别扎实。到现在,王亚平飞了三次太空,是中国女航天员里执行任务最多的。她技术过硬,出舱经验丰富,本来很多人猜她可能当女指令长,因为中国航天期待这个里程碑。
但2025年上半年,王亚平也参加了两会和科普活动,9月初又现身阅兵和电影公映现场。像《窗外是蓝星》这部8K太空纪录片,就是她和队友在空间站拍的,9月5日上映,她去宣传了。这说明她最近状态是公开露面多,训练痕迹少。航天乘组选定通常在任务前半年,神舟二十一号3月就定好了人,如果王亚平在里面,早该闭关备战了。她无缘这次,可能是任务安排考虑平衡,女航天员刘洋也类似,年初露面后就低调了。
王浩泽是新生代,1990年生,河北人,原本是火箭工程师,2020年入选第三批航天员。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她第一次飞天,和蔡旭哲、宋令东一起驻留半年,完成了不少工程任务。回来是2025年4月,王浩泽恢复期刚过,就在7月和8月开始公开活动,8月1日还拿了三级航天功勋奖章。9月5日,她去天津一所学校上开学第一课,分享太空经历。这对刚返回的航天员来说,恢复身体和心理很重要,通常得几个月才能考虑下次任务。王浩泽飞过一次,但没出舱经验,相比王亚平和刘洋,资历浅点。她的亮相频率高,基本确认无缘神舟二十一号。年轻航天员多,她这种工程师背景,以后机会还多,这次轮到别人上。
神舟二十一号的任务背景,得从整体规划说起。2025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忙碌年,一共三次飞行: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和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神舟二十号4月24日17点17分发射,精准对接空间站,乘组陈冬第二次飞,当指令长,陈中瑞和王杰是新人。任务重点是空间站应用和验证,现在五个月过去,他们已经做了多次出舱,安装了新设备,开展了上百项实验。返回时间定在10月下旬,具体视情况微调,但不会拖太久,因为空间站不能空窗太长。
神舟二十一号接上后,会继续这些工作,加上一些新实验,比如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乘组已于3月选定,正在训练,但官方没公布名单,这很正常,中国航天保密性强,直到出征前一天才亮相。为什么猜杨利伟他们无缘?因为航天员训练周期长,入选后得隔离,参加针对性练习,像出舱模拟、系统操作和应急演练,每天十几个小时,没时间公开活动。反过来,那些露面的多半是闲置的。
中国航天员队伍现在有上百人,分飞行员、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类。女航天员就四个:王亚平、刘洋、王浩泽和一个香港载荷专家。王亚平和刘洋飞过两次,王浩泽一次,香港那位还在训。指令长通常要飞过天,有出舱经验,所以女指令长呼声高,但神舟二十一号可能还是男的。杨利伟年纪大,王亚平和王浩泽最近活动多,刘洋消息少,但年初两会露面过,也不太像在训。乘组很可能新人加老将组合,确保安全和效率。空间站建好后,任务常态化,每半年一换,轮换压力不大,但选拔看综合素质。
从杨利伟他们亮相看,航天宣传也在加强。阅兵仪式是国家大事,杨利伟、王亚平、王浩泽代表出席,展示航天成就。电影公映是科普,王浩泽上开学课是教育,这些活动接地气,拉近航天和老百姓距离。杨利伟讲早期故事,王亚平谈女航天员成长,王浩泽分享年轻视角,都很实在。无缘任务不代表退居二线,他们还在贡献,杨利伟指导新人,王亚平做教官,王浩泽优化工程。航天不是一人事,是团队,中国从神舟一号到二十号,步步扎实,现在空间站稳定运行,国际合作也开了绿灯,像和外国航天员交流。
神舟二十一号待命,火箭在发射场,飞船在车间,一切就位。10月返回和发射窗口紧挨着,交接班会顺利,神舟二十号带回样品,新乘组带上物资,继续干活。杨利伟他们这次旁观,但他们的足迹已在太空,激励后辈。中国航天低调务实,不搞花里胡哨,成果实打实。期待官方公布乘组,到时候就清楚了。航天梦是集体梦,每个人贡献一砖一瓦,国家就上得更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