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本是阖家欢乐、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刻,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畅谈着生活琐事,其乐融融。可谁能想到,在这看似寻常的春节饭桌上,却隐藏着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的 “健康杀手”—— 幽门螺杆菌,大量家庭在不知不觉中已然 “中招”。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严肃地表明态度:了解并重视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我们绝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故事要从李大爷家说起。年夜饭的餐桌上,丰盛的菜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一家人正准备大快朵颐。这时,女儿却突然开口:“爸,咱们年饭能用公筷分着吃吗?” 李大爷一听,顿时皱起了眉头,一脸疑惑地说道:“你这孩子说得什么胡话!团圆饭哪有分着吃的道理,几双筷子一块夹,那才叫家!” 女儿看着父亲,眼神中透露出担忧,认真地说:“你不知道,我体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病菌可厉害了,是一级致癌物、胃癌的头号元凶,而且一人中招全家感染,就是因为一块吃饭!我可不想你们跟着我遭罪。” 李大爷听了,一下子愣住了,作为一家之主,他向来秉持着传统的观念,觉得过年就该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吃饭,可女儿的话又让他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个什么菌,真有这么可怕?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确实不容小觑。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1 类致癌物,《柳叶刀》也曾指出,它是中国胃癌高发的 “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等一系列严重疾病密切相关。据统计,我国 89% 的胃癌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而目前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数超过 7 亿,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就拿浙江的一名男子来说,他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多年,身体逐渐出现问题,最终被确诊为胃癌。后来,他带着一家五口到医院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全家人无一例外,全部患有幽门螺杆菌。
为什么幽门螺杆菌在我国的感染率如此之高呢?调查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总体家庭感染率为 71.2%,明显高于 40.6% 的个体感染率。这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广泛,它主要存在于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传播途径包括口口传播、共用器具传播等。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在餐桌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大大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
第一个常见的陋习就是不用公筷。大家或许都看过宣传用公筷的公益广告,医生和专家也多次呼吁使用公筷,可很多人却对此不够重视。在饭桌上,大家你一筷我一筷,在菜里夹来夹去,还热情地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却不知筷子上的口水早已混入菜中。想象一下,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一盘红烧肉刚端上桌,大家纷纷伸出筷子,你夹一块,我挑一块,每个人的口水都留在了菜里。如果其中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那么这盘菜就成了传播病菌的 “温床”,其他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
还有些人在吃饭时喜欢扒拉菜,专挑自己喜欢吃的。这种行为不仅不礼貌,还会把自己筷子上的口水沾在菜上,使得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大大增加。即使使用了公筷,旁人看到有人这样扒拉菜,心里也会感到不舒服。有一次,在一个家庭聚餐上,一位长辈在菜盘里不停地扒拉,把自己喜欢的虾仁都挑到了自己碗里,其他晚辈只能看着,心里多少有些无奈,而这样的行为无疑也增加了病菌传播的机会。
嘬筷子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些人在吃饭时,习惯嘬一下筷子再去夹菜,这样一来,口水就会被带到菜盘里。这不仅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还显得不礼貌且不文雅。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这样的行为会让人觉得很不得体,更重要的是,它对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老人和家长习惯嘴对嘴给孩子喂饭。因为饭刚出锅很烫,他们就会先把饭含在嘴里,感觉不烫了再喂给孩子。还有的家长怕太烫,会先尝一口勺子里的饭,或者尝一下宝宝奶粉时,吸一口奶嘴。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很容易通过唾液将细菌传播给孩子,增加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曾经有一位妈妈,她一直嘴对嘴给孩子喂饭,结果孩子体检时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妈妈这才后悔不已。
面对幽门螺杆菌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只要做好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把幽门螺杆菌 “赶出家门”。
在餐具使用方面,若不想分餐,家里可以准备一双公筷用来夹菜。在夹菜时,一定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去夹公菜,无论是给自己还是给别人夹菜,都要用公筷,这样就能避免口水混合在菜里。最好还能区分家里每个成员专人专用的餐具,在碗和筷子上做好标记,每个人用自己的餐具,以防混淆。要是可以分餐,那就更好了,每个人吃自己那份,分配好专人专用的餐具,吃剩的饭菜也不要给别人吃。
在日常行为习惯上,要避免嘴对嘴喂饭等危险行为。可以耐心地叮嘱老一辈修正这个习惯,平时也不要用嘴亲孩子的嘴,或者用嘴吹凉食物。为了孩子的健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一定要重视起来。
餐具消毒也不容忽视。餐具洗干净后,可以放到消毒柜里进行高温消毒;要是没有消毒柜,也可以通过煮沸热水来烫一下餐具,或者用蒸气把餐具消毒。高温能够有效地杀死幽门螺杆菌,为我们的健康把好一道关。想象一下,每次吃完饭,把用过的碗筷放入消毒柜,经过高温消毒后,病菌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再下次使用时,心里就会踏实很多。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同样重要。吃饭前,我们的手摸过很多东西,上面沾满了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因此,饭前洗手是必不可少的。便后洗手也非常关键,因为粪口传播也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便后没有洗手,手上就可能带有病菌,在不知不觉中会传染给他人,甚至在吃饭时混入饭菜中。
一旦家中成员有人被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他成员也最好进行检查。如果确诊感染,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治疗,千万不要擅自用药,也不建议中途停止治疗,否则可能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加大治疗难度。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 “信号”。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强介绍,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患胃癌的几率会增加 3 到 10 倍。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口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它会刺激胃酸分泌,影响胃和食管动力方面的平衡,从而出现胃食管反流,进而形成口臭。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口臭比较严重,刷牙、用漱口水都无法改善,那就要考虑是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腹胀、腹痛也可能是感染的表现。如果常常感到腹胀,甚至有些疼痛,那就要留意了,此时的胃黏膜可能已经被损伤,胃功能也出现了紊乱。更严重的话,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要是经常出现这些情况,可不能掉以轻心,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
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也需要引起重视。比如嗳气、早饱,当你感觉有些不适时,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吃错了东西。如果排除了饮食的原因,那就要考虑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看看是不是幽门螺杆菌在 “捣乱”。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是否需要立刻杀菌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景南医生介绍,在治疗上有两种情况。对于没有症状的患者,如果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可以不用过于担心,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即可。而对于出现相关症状,或是检查出有胃部溃疡或者消化道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就需要及时接受正规完善的杀菌治疗,严格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