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103岁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作者:徐力婧


今天中午,一个悲痛的消息传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一生中,他既经历过屈辱,也获得过殊荣。在美国买房时,曾因华人身份被房主拒绝;荣获诺贝尔奖时,却是瑞典国王亲自颁奖,他走在所有获奖者的最前列。


时光回到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进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了学术生涯。1956年10月,他与李政道共同发表了那篇震动学界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


短短13个月后,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他们,以表彰对“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奠基性贡献。这不仅实现了他年少时的诺言,更创下了诺贝尔奖史上从论文发表到获奖的最快纪录。


那一年,杨振宁35岁。


而他留给人类的科学财富远不止于此。早在1954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如今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80多岁高龄时,他依然活跃在实验室里,发表了三十多篇SCI论文,参与建设了六十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的科研水平整体推进了数十年。


杨振宁是现代的——他站在了现代科学的顶峰;杨振宁又是传统的——他的根,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他是带着五四运动的烙印、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肩上始终承载着父母师长的殷切期望。


这位科学巨匠的离去,带走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与辉煌,留下了如恒星般永恒璀璨的光芒。他的一生,恰似他深爱的诗句:“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


在这个圆满的轮回中,他完成了对科学、对家国、对传统的最终回归。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风采


1922年9月,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他一岁时,父亲杨武之便远赴美国留学。1928年,父亲取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次年又转赴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因此在清华园里度过了八载光阴,直至卢沟桥的枪声打破平静。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


童年留给他最深的记忆,是全家人仓皇跑到医院躲避军阀混战。回到家时,在墙角发现了一个清晰的弹孔。


16岁那年,杨振宁跟随家人踏上逃难之路。从清华园出发,辗转合肥、汉口、香港、越南,最终在硝烟中抵达昆明。


在昆明,他们租住的小屋不幸被日军炸成废墟。年轻的杨振宁拿起铁锹,在断壁残垣中奋力挖掘,最终只救出几本尚能阅读的英文书。


在战火的纷乱中,父亲没有忘记教他数理知识,也让他背诵唐诗与古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中的这句话,成为他一生践行的信条。


一次,杨振宁偶然读到《神秘的宇宙》中译本,心中深受触动。回到家,他郑重地对父母说:“我希望有一天也能拿诺贝尔奖。”


1938年,他考入西南联大,接受了7年扎实的物理训练。那时他常与好友黄昆、张守廉聚在学校旁的茶馆,从古代历史聊到当代政治,从小说电影争论到量子力学。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与“氢弹之父”泰勒。4年后,他进入由奥本海默担任院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56年10月,他与李政道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对“宇称守恒”提出质疑,一举走到世界物理学的最前沿。


哥伦比亚大学为此召开记者会,《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这一突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更将他的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提并论。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1952年秋杨振宁等物理学家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左起:杨振宁、派斯、李政道、斯诺、爱德华兹、沃德、南部阳一郎)。


1957年12月,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灯火辉煌。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并肩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他们走在队伍最前列,成为全场最瞩目的青年科学家。杨振宁登场时,会场座无虚席,有人几乎要爬上吊灯一睹风采。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1957年杨振宁自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


这个诺贝尔奖也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1960年在巴西里约机场,数百名华侨自发欢迎他。杨振宁深刻意识到,这份荣誉早已超越个人意义。他曾动情地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桥梁


1971年,当中美关系迎来解冻的曙光,杨振宁终于踏上了阔别26年的故土。当飞机从缅甸飞入云南上空,广播里传来“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的提示,那一刻,他心情激荡,难以平静。多年后他仍满怀敬意地回忆:“那一年我访问了新中国,周总理请我吃了饭——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随着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作为亲身经历并受益于中西教育体系的学者,杨振宁自然而然地承担起连接东西方学术界的桥梁角色。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1972年杨振宁与王承书(左一)、张文裕(左二)、邓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于北京。


1978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推动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这个开创性的教育实验中,杨振宁展现出非凡的远见,特别提议在课程中设置当时还颇为前沿的计算机专业。


同年,杨振宁在美国创办了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为了给中国学者争取更多深造机会,他不遗余力地投入募款工作。曾经有一次,他发着高烧仍坚持亲自开车去见资助人,只因“那些愿意支持的人来了,必须把握住当面交流的机会”。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上千名中国学者得以赴美进修。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包括后来成为院士的核物理学家陈佳洱、杨福家,以及数学家谷超豪等人。


除了促进人才交流,杨振宁还亲身参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实体建设。从1980年代起,他先后协助创建了包括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在内的多个研究机构,以及六十多所物理实验室,为祖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归根


2003年底,81岁的杨振宁从美国回到了中国。


动身回国的2天前,告诉友人他将于24日从石溪搬家到清华。次日,他传真来一首诗——《归根》:


昔负千寻质,

高临九仞峰。

深究对称意,

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

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

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

循循谈笑中。

耄耋新事业,

东篱归根翁。


他将清华园内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这三个字承载着他深厚的情感。


此时距他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退休刚刚过去四年。这一次,他接受邀请,全心投入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中。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回国后的岁月里,为了培养更多科学人才,他不仅向清华捐献了600万美元,更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大高校。他凭借自己在学术界的声望,为祖国请回了一批顶尖科研人才。施一公也感慨道:“杨先生回来之后,经常有人说他年纪大了,这是片面的看法。他在高等研究院就是定海神针,帮助清华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级科学家。”


在清华的校园里,他也曾留下睿智的身影,生活的片段。他曾亲自为学子们讲授前沿物理知识,甚至为清华物理系新生完整讲授了一学期的课程。他特别喜爱美食,尤其钟情鼎泰丰的小笼包。有时在清华聚餐,他会特意订一笼让大家分享。


即便步入晚年,他对物理学的热爱也丝毫不减。


深夜灵感来袭时,他会立即起床记录;当后辈带着问题求教时,往往发现他满屋的演算稿中早已有相关推演;百岁住院期间,他依然在病床上架起平板电脑阅读学术论文。


2012年杨振宁九十大寿时,清华大学赠送了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一个黑色大理石立方体。


上面精心镌刻着他在物理学四个领域的十三项重要贡献,涵盖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和场论。


旁边还刻着一句杜甫的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八个字,仿佛是对他一生科研追求的最好注解。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尾声


杨振宁去世:一个世纪的探索与乡愁

2021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讲话。


2023年,在一段视频影像中,这位跨越世纪的老人平静地谈起“人生的意义”。镜头前的他思维依然清晰,声音温和而坚定:“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则。”


当被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他的回答带着特有的从容与谦和:“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是非常中国式的。”说到这里,他的眼中泛起温暖的光亮,“我很早就是乐观的态度,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今天的中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而这个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将要继续发挥作用。”


那个曾在战火中读书的少年,那个在实验室里苦思的游子,最终沿着人生的圆弧,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土。


这位探索了物理奥秘整整一个世纪的老人,如今化作了夜空中永恒的星辰。而他留下的科学火种,依然在照亮后来者的道路——在每一个不眠的实验室灯光下,在每一页写满公式的演算纸上,他的精神仍在与追寻真理的年轻心灵轻声对话。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人民日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环球人物】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