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到了湖南那天,天气有点闷热,六月的雨拖沓而躁。早上八点,队伍出发,目的地写着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的故居。身边人都安静,只有薄一波时不时低声问一句地方的变化怎么样,语气里透着一股说不清的感慨。湖南的泥土混着早茶的气息,又带着老同志特殊的怀念。他站在毛泽东旧居门前,忍不住长叹了口气:人都说十年光景一晃而过,可真正见了老物件才知时间没法装糊涂。秘书偷看他一眼,发现身板还是挺拔,就是鬓发已经泛白。薄一波转身开口:“主席走了,可看着,历史迟早会把他推得更高。”声音压低了,仿佛怕惊了屋里的某个影子一样。身边人听后心里其实有点激动,但嘴上只是应了一声。十年过去,关于伟人的话题还是绕不开,尤其是在1986年的暑气里,这句话像颗钉子一下敲在众人心里。薄一波有时候也不确定,历史是不是都是后来人说了算?
当然,他自己和毛泽东,那关系到底算是战友情还是革命友情?其实都有,不过这里有点拧巴。1945年中共七大,薄一波名单里原本没有中央委员的位置,可毛泽东偏要破格提拔。说是慧眼识人可谁没点私心?组里有传言,他能力强,是主席赏识的人选。三十七岁成了最年轻的那拨中央委员,这件事当时在延安已经传开,有人觉得薄一波有点走运,但他心里明镜儿似的——机会永远给了敢拼的那批,不全是天上掉馅饼。再过几年,他做了国务院副总理。这都没什么好避讳的,道路铺平了一小段,但飞得高有时候也挺危险。毛泽东到底有多看重薄一波?表面上客气,实际选人也从来不讲那个年代的论资排辈。薄一波后来私下总说,这事要感谢毛主席,也不全是感情用事。他明白,历史里没多少纯粹的东西。那种“看透”的劲儿,一般人学不来。
毛主席后来变得越来越敏锐,对公平看的极重。当年中国穷,甚至五十年代裤子都打着补丁的多。可是在那天中国,民族刚刚独立完,政局犹如纸搭的骨架,都新鲜。他们鼓励全国团结,讲“人民做主”,这种话落到百姓心里,居然觉得扎实。历史没有白写的账目,不讲这个,你就体会不到当时人们对公平的七分信仰。几千年中国都是官老爷当头一声,老百姓早习惯了下头苦,直到毛泽东出现在台面上,一下子把这局面给搅和了。实际上,谁都清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一句空话。你敢问谁愿意回到过去年代?没人想。新中国那套办法,不光写在教科书上,还扎进人心缝里。后来邓小平也说过,没有毛主席,搞不好我们摸黑还得多摸很多年。可是,还真有不少人不服气,这事要说清其实挺难。
薄一波那天面对毛泽东画像,有些犹犹豫豫。他心里其实不是没有疙瘩。历史谁能一句话说清?有人说毛主席错误不少,一帮老同事有的也犯难。比如刘少奇、彭德怀当初都提过不同意见,后来还真被岁月证明有的对了。有句实话不好说,决策总会有错误,谁都干过,毛泽东也一样。薄一波回忆说,其实这些人最后还是离不开毛主席,哪怕意见不同,基本路线是他确定的。这里头当然有人觉得不服。你说领导有错就下去了?可历史偏偏没让他们走远。薄一波讲历史,一直绕不过主角带着泥点子的样子——伟人不怕对错,怕没人承认自己有错。我不太确定,这种想法能不能被大家接受,但事实摆着呢,谁也改不了。
有位原国务院总理纪登奎也常琢磨这码事。毛主席从来不愿意别人给他封神。他自己下过命令,不准搞个人崇拜。领导人的威信,是干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这话说得直白了,底下人难受;可事实就是这样。八十年代还是改革刚开头那阵,空气里什么言论都有。有些东西根本不靠谱,听听热闹也就散了。有的人敢说真话,反被说成“太保守”。其实,到了那会儿,有一拨人偏要唱赞歌,看起来有点另类了。可再过二十年,风向全变了,你说奇怪吗?
网络爬虫最近抓到的数据,关于伟人的网民关注,简直是炸裂了。根据人民网(2023年12月)舆论检测数据,80后、90后群体对毛泽东相关内容点击率一直在中文互联网位居前五。奇怪的不是流量大,是那些没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反倒特别认同。2022年全国数十所高校调查,超七成大学生认为毛主席“象征中国独特的信念”。这种认可,跟主流宣传关系没那么大,倒有点像老辈人夜里讲出来的故事。至于薄一波当年感慨伟人地位会更高?居然让人觉得言之成理,现在看更像是一种预言。可你要说,这些年轻人里有多少是真懂“毛泽东思想”?也许并不多。奇怪吗?也不奇怪。有人说,情怀大于理性谁劝也没用。
薄一波当年其实也不是一贯坚定,他挺怕自己说错话。湖南之行回来以后,一年内他写了好几条个人体会。秘书偶尔会觉得,老人反复斟酌,总想找准句子表达心里的拧巴。后来有一次饭桌上,他突然说:“我们当年做事,有些是错的,不怕承认。”大家以为他在替毛主席开脱,其实未必,全是他自己的反思。他对少奇、彭德怀有感情,说他们提的主意很多都被后来证明对了。可话说回来了,毛主席整体路线没离开正道。是不是听着有点自相矛盾?现实就是这样,说到底谁都不是完人。老同事之间,每一句台面话背后都有自己的算盘,能琢磨明白已经很难。
旁观群众其实不太在意伟人是不是神,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听那些歌功颂德。湖南老百姓见过薄一波,过去有老大爷小声嘀咕:“京里来的都是大人物,其实都一个样!”有人劝他别说,毕竟这些年老百姓活得好了一些。可村里孩子跑到毛主席铜像前拜一拜,眼里闪着光。一到清明献花,排队的有年轻有年老,有带着红领巾的也有坐轮椅的。你说,老百姓是真的发自内心崇拜?不敢妄下断言,但有一半是实诚、有一半是惯性。看着历史变来变去,谁又能完全掌握真理?
眼下,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了。每个时期讲述伟人功绩的角度都有微小不一样。官方说法是一回事,民间聊起来,往往夹带点情绪。有人翻出毛主席写的诗句,说那是时代气象。有人只是念念不忘他小时候吃过的那两个苞谷棒子。你要说历史该怎么写,有人专爱讲细节。毕竟,历史从来都是细节撑起的。红色旅游热没停过,湖南那些故居每年游客数量年年上升。2023年清明当天,韶山毛泽东故居人流量创新高,官方公告有近十二万人。可这种场面,也许只有现场人才感受到那股说不清的动静。你问问大家走后能记住多少?答案大约不会让人意外。
薄一波的眼光像是穿透了后面几十年。他不是完人,不太喜欢空洞的大词。湖南考察那年,他还特意说了一句,“伟人的地位不能靠宣传,要靠历史慢慢证明。”秘书抬头看他笑了笑,觉得这话绕远了,其实说来说去没说透。历史有时候就是不讲道理——你用力讲公正,时间反过头来未必公正。有点像下象棋,你以为自己可以赢,实际棋局已经被上一手定下。
历史没有绝对的赢家。谁都做过梦,谁都犯过错。薄一波看事有时很绝对,有时也不然。他记得每一位革命战友,也承认那些分歧。真要说起来,历史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书写?谁又能真的盖棺定论?搞不好,明天又有全新的解读。现在这些人和事,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说,毛主席伟大到无以复加,有人却冷眼旁观。你要我说,也不必强求答案。看见伟人的身影,是一种时代印记,不是那样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盖住。历史只留下那些能被人反复琢磨的印迹,剩下的早晚会被风吹散。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英雄,历史如此,现实也未必不是如此——有些光芒没必要急着争个你死我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