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胡欣红

(作者胡欣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学一线名师,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该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这份“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系新员工擅自制作喜报外传,“确实用词不当,我院正在积极处理”。

媒体评医疗“喜报”:莫把病痛当业绩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在公众印象中,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这份刺眼的庆功“喜报”,本质上是把患者的病痛量化成了业绩指标,无疑严重背离医德初心,舆论为之哗然。这种逻辑的荒诞之处,在于它无视了数据背后的生命重量——每一个门诊号的背后,可能是老人强忍的疼痛、父母焦虑的奔波、家庭沉重的负担。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喜报”并非个例。2022年台州某医院曾因庆祝“急诊破200万人次”致歉,2021年深圳某医院也因庆贺“手术量破千台”引发争议。好了伤疤忘了疼,类似事件频频发生,折射出的不仅是几句“用词不当”,更暴露出部分医院对“医疗价值”的认知偏差:在运营压力下,门诊量成了衡量“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却忘了医疗的核心是“治愈病痛”而非“接待病人”。当接诊量、手术数量成为庆祝的主角,医者仁心的温度便在冰冷数据中逐渐消散。

“喜报”引发众怒的深层原因,在于它暴露了医疗服务中同理心的严重缺失。网友直言:“那些被炫耀的数字,每一个都藏着患者的煎熬和家属的泪水。”医院将就诊人数当作“业绩”,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漠视——看不到患者在挂号窗口的等待、在检查室的忐忑、在缴费单前的犹豫,只看到了“指标完成度”;听不到家庭因医疗费产生的叹息、因病情反复带来的崩溃,只听到了“业绩达标”的喝彩。

这种漠视并非偶然。从部分药店“满200送鸡蛋”之类的促销,到东莞某医院“手术室里全是钱”的横幅,再到贵阳某医美机构“先赚一个亿”的口号,医疗行业与“利益”的绑定越来越紧密,与“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当医院失去对患者痛苦的感知力,当医护人员习惯用“数据”替代“关怀”,医患之间的信任便会逐渐瓦解。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一个把自己的病痛当“业绩”的地方求医问药。

“酒好也怕巷子深”,医院当然也需要适当宣传,但医疗宣传必须恪守伦理边界,绝不能被“业绩思维”裹挟。兰石医院将“喜报”归因“新员工失误”,东莞某医院将横幅归咎于“护士自行制作”,这种“甩锅式反思”避重就轻,难掩系统性价值观偏差与管理失职,并没有触及医院的价值导向出错这个问题核心。

守住医疗宣传的伦理边界,关键在于重塑医疗行业的价值坐标。一方面,医院需调整考核逻辑,将“治愈率”“误诊率”“患者满意度”等质量指标纳入核心考核,而非单纯比拼接诊量;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加强引导,对过度强调“业绩”的不当宣传及时纠偏,让医疗回归公益本质。毕竟,医院不是商场,不能用“客流量”衡量成功;医者不是销售,不能用“成交量”定义价值。

真正的医疗宣传,应当聚焦于“如何让患者少受苦、少跑腿”。比如,西安交大附属医院将抽血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智慧门诊”将大幅度提升患者满意度,这些才是真正值得庆祝的“佳绩”。还有网友对喜报进行了修改:近期,因季节更替,气温起伏等原因,过敏、感冒、肠胃炎等疾病多发,门诊各科室的接诊压力均有所增加,仅9月,我院门诊接诊7500余人,创今年以来新高。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健康饮食,适当锻炼有助于加强抵抗力,以保障您的身体健康。同样的数据,传递的价值观和理念完全不同。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医者格言,道破了医疗行业的本质——关乎技术,更关乎温度。当医院不再为“门诊人数增多”欢呼,而是为“病痛减少”自豪;当宣传不再炫耀“手术台数”,而是传递“康复故事”,医疗价值的坐标才能回归正轨。毕竟,真正的“医者仁心”,从来不在冰冷的喜报里,而在患者康复时那句真诚的“谢谢”中。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荔枝锐评】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