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来自老家的电话,改变了河南女孩张桂芳(抖音账号:@97村长小芳)的人生轨迹。
24岁那年,她在天津和朋友办了一个教育辅导班,还经营着一家民宿,最大的愿望是30岁前退休。老家的村干部打来电话,喊她回村参加村支书选举,她死活都想不明白这事怎么会轮到自己,但却被同为90后的基层干部打动,真的放下工作回到村里,还意外地高票当选。
带着惶恐和焦虑,这个年轻的姑娘开始一点点改变村庄的暮气沉沉。让村子以“彩虹村”走进大众视野,把村子的路修得更好更宽,为全村老人修建食堂,带全村老人出门旅游,开启农业规模化种植,带乡亲们一起直播带货……一件件小事,让她成为全村的“主心骨”,也让她真正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落地的事情就是实事。
如今任期将满,张桂芳觉得,任职村支书的这五年,自己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也期待,更多年轻人可以选择回乡,一起找到乡村的更多可能性。
以下是她的讲述。
“24岁当选村支书”
我叫张桂芳,1997年出生在河南省鹤壁市石林镇三家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做梦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登上这个村的“权力巅峰”——24岁那年,我被选举为三家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这一切,要从一通来自老家的陌生电话说起。
2019年,我从天津农学院毕业,就留在天津和朋友合办教育辅导班,因为我大学时兼职做过家教,感觉这一行收入还不错,人际关系也不复杂。后来,我们又一起开了家民宿,晚上忙着接待客人,白天还要打理辅导班,忙碌却充实。我那时对未来没有什么明确的打算,最大的愿望是30岁前退休,所以只想努力赚钱。

在成为村官前,我还是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稚嫩小女孩。
2020年的冬天,我接到老家打来的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村干部,说村委要换届选举,当时全国逐步推行“一肩挑”,也就是村支书和村主任由同一人担任,要求候选人为“复合型人才”,对年龄、党龄、学历等都有要求。村委会按照标准筛选出十来个村里符合条件的年轻人,一个个拨通了我们的电话。

2020年底村委换届选举,村里号召年轻人回家支持家乡的发展。
一开始,听说他们想让我回去参选村支书,我的第一反应是想笑。因为当年基层年轻干部不像现在这么普遍,互联网的传播力也没这么强,好像我们都还处在“村干部肯定是年纪比较大的大叔大伯”那种刻板印象里,怎么可能轮到我一个小屁孩呢。在确定这不是个玩笑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我爸妈得知后跟我说,这是村里对你的一种认可,看得起你,就算拒绝也要委婉一些。于是我第二天起了个大早给对方回电话,郑重地表示感谢但是无法胜任。
没想到,他们又给我打来了第二个电话,这次通电话的是一位90后驻村第一书记,他给我讲了自己在基层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其实现在已经忘了具体哪句话打动了我,但说着说着,就让我觉得好像也可以回去试一试。后来,我才知道,我是他们联系的所有人里,唯一一个回去参加选举的。

没想到,我是唯一一个回村参加选举的大学毕业生。
更没想到的是,选举总共投出1052票,我竟以890票高票当选。我本来觉得像我们这些年轻人常年离家在外,村里人应该都不怎么认识,也不会给我投票。直到今天,我都想不明白大家为什么选我,或许是村民们对大学生有滤镜吧,会觉得你念书多、见过世面,肯定很优秀,这么年轻还愿意回来,就给你投票。

2020年底,我高票当选了三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真正当选后,我内心其实很茫然,也很恐慌,刚开始天天哭,因为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也没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我只能在办公室如坐针毡。哭完了我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又不能辞职,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了。虽然我从小在村里长大,但其实对村子没什么了解,我得先知道这个村有多少地、多少人,多少脱贫户、多少低保户、多少残疾户,再一点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最先发现的一个事实是,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全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地也荒了,屋也破了。第二个事实是,我们村很穷,没什么可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比周边的其他村子,真的落后太多了。

上任后我起初很慌张,后来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解村子的各种情况。
在外出考察过其他村后,我觉得,一个村子要想发展起来,首先得有关注度。但我们村没有什么传统民俗和特色产业,怎么才能吸引到社会的关注?正当我百般苦恼时,我在朋友圈刷到一个画师给网红村画墙绘,我就想,或许我们可以先从改变村子的外貌开始。我没有钱请画师,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朋友愿意帮我们先画墙,等有效益后再结账。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对村子的第一次改造。2021年6月,我们“彩虹村”的形象被媒体关注到,走进大众视野。慢慢地,知道我们村子的人越来越多,陆续有一些游客来打卡,我们还意外地拿到了整治环境的奖金。

画上墙绘后,我们的村子变年轻了。
“彩虹村”没有让三家村一夜爆火,但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我更加有信心,我可以胜任村支书兼村主任的岗位,为村子做更多事情,改变它暮气沉沉的现状。我也切实感受到了互联网传播的力量,这也是后来我决心要以村集体的名义做自媒体的原因之一。
“带全村老人去北京”
三家村真正的变化,应该是从村里老人的生活开始的。老年人是我们村的主要居住群体,他们日常的生活很贫瘠也很孤独,每次看到有大爷大娘蹲在家门口吃着简单的馒头凉菜,我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我就想把大家组织起来,办一个“全村一起吃饭”的活动,就像小时候村里谁家有喜事去吃席那样,热热闹闹地。几次下来,我发现老人们还挺喜欢这种活动的,每次参加的人都很多。
今年6月,我们在村里启动免费的老年助餐项目,看到老人们在一起吃饭有说不完的话,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在外的子女也能通过直播看到家里老人,我越发觉得这个事情干得不赖。但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刮倒了大家平时做饭吃饭的简易顶棚,我决定,要给老人们建一个真正的食堂。

从一起吃饭到免费助餐,村里老人终于有了自己的食堂。
通过多方协调,我们拿到了政府的项目资助和企业的品牌赞助,又收拾出村委会的两间办公室作为场地,把食堂办了起来,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每日晚餐。我们把来吃饭的老年人分成10人一组,轮流组队做饭,由村委会工作人员汇总每日菜单,联系超市根据菜单送菜,菜钱大多来自我们自媒体账号的广告收入和企业赞助,这样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食堂的良性运营。
我们食堂的菜单都比较家常,但大家都很乐在其中,有的老人即便不是自己值班做饭的日子也会主动来帮忙。我也因此掌握了村里的“第一手情报”,比如谁家有什么事、谁生病了、谁和谁吵架了,可以“快准狠”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矛盾。

我只要有空就会和老人们一起吃饭,有时也负责直播,让他们在外务工的子女看到老家父母的生活状况。
相处下来,我发现老人们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比如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今年6月,我朋友约我出去旅游,我说工作太忙了暂时没空,但我突然想到,如果能带全村老人出去旅游,应该会很酷吧。说干就干,我们通过多方筹集协调景区,实现了第一次带全村老人旅游,前往红旗渠景区参观。那一天,老人们都很开心,这次外出旅游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

第一次带全村老人去旅游,景点不远,天气很热,但他们很开心。
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心里有了一个更大胆的念头。那天,小伙伴编辑好这一次全村旅游的视频,我写下了文案:如果点赞破10万,我就化缘带他们去北京。说实话,当时只是一句“口嗨”,因为我觉得不可能有那么多点赞,但我知道,对很多农村老人来说,去北京,意味着这一生没白活。

第一次旅游,我们在红旗渠景区合影。
去年有一回,我和一位60多岁的同事去北京录节目。同事第一次去北京,我能感觉到,他非常地紧张、局促,甚至连高铁都坐错了。我们时间不多,第二天就要赶回鹤壁,录完节目那天晚上,我跟他说,明天早上带你“特种兵”去看一下天安门吧,他开心地说好。那天,这个平时很少拍照的老人,在天安门前拍了好多好多照片。后来我问他,如果重新选一次,我们在北京只能去一个地方,你想去哪里。他说,还是天安门,那是每个人都想去一次的地方呢。

60多岁的同事第一次去北京,我们在天安门拍了一张合照。
回到村里,我问大家想不想去北京,一位大爷说,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去过北京天安门;还有一位大爷说,太想去了,等年纪再大点走都走不动了。我知道,很多老人一辈子没怎么离开过村,目光所及永远是四季轮转的庄稼,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里的集市,或许去一次北京,一生劳作就会兑换成生命的勋章。我决定,要带他们圆这一个梦。

在去北京的大巴上,一位老人告诉我,“哪儿都没有去过”。
但去北京需要钱。我盘算了一下,100个人,就算每个人花费1000元,那也需要10万元。我们的自媒体日常有一些广告收入但并不多,要想让品牌一次性投给我们10万,那简直是异想天开。但我还是决定去试试。我找到了以前合作过的一家三轮车企业,跟他们简单聊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对方竟然答应可以细聊,我马上过去跟他们见面,仔仔细细地讲了我的策划,最终打动了对方达成合作,提供给了我们绝大部分赞助资金。另外,我也联系到一家合作过的互联网企业,没想到对方也愿意资助我们。我真的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我和全村老人在北京的景点合影留念。
百人远途旅行,艰辛不必多说,近千公里的颠簸、走在城市人流里的茫然、面对高楼大厦的眩晕,老人们都不太适应,但在踏上天安门广场那一刻,一切都值了。暑假的北京游客很多,那一天,我们光是排队就排了四个半小时,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说累,他们像是在等待一个庄严的仪式,迎接一个神圣的时刻。在北京的三天两晚,我还带他们去了故宫、鸟巢、水立方、颐和园、北大清华,他们拍了很多照片,一直到返程的大巴上,还在津津乐道地讨论着,可开心可有劲儿。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老人们拍了又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到现在为止,“带全村老人旅游”已经完成了六站,我看着老人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对生活也越来越有期盼。我也期望着,还能带他们去更多地方。
“一辈子能做一件自己觉得很酷的事情,就够了”
第一个电影室、第一个图书馆、第一个公共厕所,第一次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第一次给乡亲们直播带货,第一个老年食堂、第一次全村老人旅游、第一场老年集体婚礼,这几年,我通过一件件小事改变着这个普通的小乡村,和村民们越来越熟络,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全村的主心骨。

在大家一起努力下,三家村成为“五强”村。
从2023年开始做的抖音账号,也变成了我成长的刻度尺,我通过视频记录下和村子共同成长和蜕变的一点一滴,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支持和鼓励,也关注和参与了平台“乡村守护人”“星乡村星农人”等公益项目。有人说,“这个世界终于落到我们手里了, 要把它建设好”;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改变乡村,而不是逃离乡村”;还有同样年轻的村支书说,“干劲十足,为了更好的明天”。

我在抖音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得到了很多陌生网友的鼓励。
当然,我也面对过很多的质疑和不解,有人问,带老人出去旅游,是不是为了作秀?有人问,搞这些活动资金从哪里来,有没有捞钱?还有人怀疑我怎么能年纪轻轻当成村支书?我爸给我讲过一个哭笑不得的故事,那大概是2021年,我爸在西安打工,他的工友刷到我的新闻,说这个三家村的村长,她爸应该是个大官,给村里做了不少事或者送了不少物资,才能当选的。我爸跟他说,她爸现在就在你身边,就是我。
一开始,我面对一些负面评论也觉得很委屈,有一次在高铁上哭了一路。我想为自己辩解,但又觉得清者自清,很多次我都想撂挑子不干了,但当我看到村民们开开心心的,看到村里的路修得更好了,我就觉得我真厉害,我为什么不干,我要干下去。

脚踏实地为村民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是干实事。
有人问我,一开始做这个账号是为了什么?我坦言,为了红,为了吸引关注。因为我知道,一个普通的农村,要想在三五年内有变化,就得被社会力量关注,才能拿到更多的资金或者项目,有更好的发展。
我想,不被理解才是人生常态,如果陷入质疑与自辩,反而会慢慢迷失自己,我要做的,就是忽略种种杂音,坚定地去做那些真正可以让村子建设得更好、让村民生活得更好的事情。

为了帮村子找到更多致富的机会,我们也在尝试电商直播。
除了改善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也一直在挖掘具有三家村特色的农产品,发展真正能为乡亲们提高收入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现在我们主要销售的产品是富硒小米,都是村民们自种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规模化把控成本,我们也自己去筛选质检、设计包装、拓展销售渠道,一点点慢慢做起来。

小米是我们现在主要销售的农产品,希望能够通过直播卖得更好。
再过两个月,我的任期就要结束了,我还没有想好要不要继续参选,也不知道如果参选村民们还会不会选我。但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参选,带给这个村更多的可能和机会,因为年轻人的确敢干敢闯敢试,愿意不遗余力,也允许错误发生,能给基层注入更多活力。
我也一直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视频或者我的经历,能看到年轻人在乡村的更多可能性。回农村并不意味着从大城市退缩,很多年轻人在乡村反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事情,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而乡村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地方,努力付出就有及时反馈。

我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从2021年到2025年,我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可以说,我在这5年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人这一辈子能做一件自己觉得很酷的事情,就够了。
*本文由张桂芳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张桂芳 | 口述
berry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10个口述故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