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71年秋天,山东莱阳县农机站收到了一张电报。
四台拖拉机,已经装车,正从南方北上。
没人想到,推动这件事的,不是哪个政府部门的正式申请,而是一位老人的“顺便带话”。
那时候叫“革委会”,县里想搞机械化,可设备短缺得厉害。
好几千亩地就靠几台老掉牙的履带式拖拉机,还是苏联援助时期留下的。
零件没地配,修一次得拆别的机器当“器官移植”。
秋收眼看着就要来,县里的干部干着急没办法。
这时候,一个细节成了转折点。
许世友的丈母娘要去南京探亲。
临走前,县里几位干部把一封信塞给她——很客气,又很着急。
说白了,就是托个关系,看看有没有办法争取几台拖拉机。
老太太不太情愿,怕丢人,也怕给女儿添麻烦。
信揣在衣襟里,一路都没敢动。
南京的雨刚停。
老太太进了军区大院,见着女婿,话说得很轻:“世友啊,我带了家乡干部的托付,能不能给莱阳批几台拖拉机?”
许世友没多问,只抬头看了她一眼,说了句:“行,小事。”
就是这一句,把一场农业生产的瓶颈,撬出了一条缝。
说起来,许世友跟山东的关系,远不止是“媳妇娘家那边”。
他是湖北人,出身贫寒,小时候进过少林寺练功,后来进了红军,打了不少硬仗。1939年,他在延安接到任务,毛泽东亲口说:“下山去吧,山东需要硬骨头。”
当时的山东,局势混乱。
日军、顽军、地方武装交错,几乎天天打仗。
许世友带着一个团突进胶东,一句“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成了那一带老百姓记得最牢的话。
后来他在那儿扎根两年,打了不少硬仗,破了八次日军合围。
延安传来话:“许世友,把胶东半边天打红了。”也正是在胶东,他认识了宣传队的田普。
两人结婚那天,他把从自己肩膀里取出的弹头磨亮,用红绸子挂着,亲手交给新娘。
这些年他换了不少岗位,调到南京军区后,工作繁重,可只要说起胶东,他总是多几分亲。
老太太那句话,也就不是普通的“求情”了。
他当场批了:“同意,调拨给山东莱阳县50拖拉机4台。”落款盖章,手写签名,清清楚楚。
很多年后,原件已经泛黄,这张批示的复印件还挂在莱阳农业局档案室里。
有人可能会问,一位军区司令,怎么就能批拖拉机?那时候的物资调拨,是需要通过总后勤、农业部等多个部门的。
许世友的批示,只是启动程序。
后勤部要报总后,总后再核减全国其他地区的指标,各省协调,最后才发货。
过程不短,整整一个月。
所以说,这不是走后门,也不是“特权”,而是他用自己的信誉启动了一套正常流程。
那四台拖拉机到了莱阳,立刻下田。
农机站后来做了统计,全县当年的机耕面积翻了一倍。
原来种地得靠牛,一亩地翻两天。
有了机器,一天能翻十亩。
乡亲们围着机器看,谁也不说感谢信的事儿。
有人提议写封信给许司令,县里一位老太太摆摆手:“他最烦空话,地多翻几垄,比啥都强。”
第二年秋收,莱阳的粮食产量上来了。
消息传到南京,许世友只“嗯”了一声。
但他把那份报纸剪下来,夹进了自己的笔记本。
别人从来没见他这么做过。
平时他话不多,脾气冲,说话直,可对家人特别护。
刚结婚那年,丈母娘病重,他忙着反“扫荡”,脱不开身,就托人带了两匹马,把青霉素和罐头送到乡下。
老人病好后常说:“闺女嫁了个好人。”
但他也有一条死规矩。
公家的资源,不能随意用。
哪怕是亲戚,哪怕是老战友,他都不允许“优待”。
这次批拖拉机,是因为他知道莱阳的情况,也了解那封信的背景。
从头到尾,都走得是程序。
北京档案馆里留下了完整的审批记录,干干净净。
1985年10月,他因肝癌住进南京总医院。
弥留之际,把那颗子弹头又交给了田普:“它陪你,再陪孩子们。”
他去世的那年,官方悼词只有800字,没有浮夸的词句,只有“骁勇”和“忠诚”。
田普晚年重病,临终前特意交代:那颗子弹,一起入殓。
许家的后人,现在已经散在各地。
有人在部队,有人在科研单位,也有的开公司做企业。
有记者问他们:“你们家风是什么?”许援朝只说了八个字:“干干净净做事,痛痛快快做人。”
莱阳的农业早就进入了机械化时代,联合收割机取代了所有老设备。
可那张1971年的批示,复印件还挂在原地。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许老虎”。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许世友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
解放军总后勤部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1949-1989)》,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山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山东农业志》,中华书局,2002年。
李蓉主编,《共和国将军许世友》,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编,《南京军区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