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快递包裹长啥样?京东物流平台配送员黄晓旭的快递小车上,常有一些特别的快递箱,它们通体绿色,封箱不用胶带,而由折叠方式完成。

“这些‘绿盒子’是‘青流箱’,可循环使用,等收件人收完货后,我们还要进行回收。”黄晓旭说。

快递包裹刮起“绿色风”、全生物降解塑料袋越来越多、外卖打包的一次性餐饮具大变样……作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禁塑”的省份,海南通过首创全域“禁塑”制度体系,为治理“白色污染”,寻找“绿色出口”。

实现多项全国首创

最近,家住海口市海甸岛的市民王莉莉,迷上了一项“打卡”任务:自带购物袋到家附近的菜篮子社区平价菜店买完菜后,再掏出一张特殊的打卡纸,由店员帮她记下“无塑购物”记录。

“坚持21天,就能换回一个渔民手编的‘无塑海洋’专属竹编菜篮子。”近期,王莉莉参加了“无塑海洋”社区减塑行动“21天菜篮子养成计划”。这一行动计划通过建立消费者打卡兑换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将“减塑”行为嵌入到日常生活中,是“禁塑”工作深入推进带来的显著变化。

“全域‘禁塑’,是全域禁止生产、运输、销售、存储和使用列入禁塑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而非禁止所有塑料制品。”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南省将“禁塑”工作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以集成创新的思路推动塑料污染综合治理。

一项与塑料紧密联系的工作有何创新之处?首创全域“禁塑”制度体系的落地见效,正给出答案。

据介绍,全域“禁塑”制度体系率先通过地方立法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实现了颁布实施地方标准、制定“禁塑”名录负面清单、建立全生物降解产品可追溯管理平台等多项全国首创,全域“禁塑”成效明显。

去年,海南省完成《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修正,全省重点行业场所替代品占有率达81.1%。此外,海南省健全琼州海峡禁塑联合监管执法长效机制,并推广渔船打捞垃圾“昌化模式”,持续开展“无塑海洋”行动。

持续发力告别“白色污染”

对于和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告别”的难题,海南从开展“禁塑”工作以来就着力破题。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禁塑”法规制度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形成多维联动综合监管模式;聚力产业发展,布局降解材料全链条产业……近年来,围绕“禁塑”的一系列主要做法和举措,力求落地落实。

以构建“禁塑”法规制度体系为例,海南省制定“禁塑”实施方案,近年来持续以多个省直部门协同发力,系统推进“禁塑”工作,形成“法规+名录+标准+可追溯平台+替代品产业”全链条闭环“禁塑”制度体系。

“近年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组织开展了‘铁拳行动’‘仓储环节禁塑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南省知识产权局执法局局长王宗昌介绍。同时,海南省市场监管部门还建设了国内唯一的“降解材料质量安全评价与研究”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了一系列全生物降解塑料地方标准,着力破解降解材料检测难题。

依托“禁塑”契机及政策优势,海南省积极布局降解材料全链条产业,稳步推进替代品产业发展。据统计,去年全省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总产销2.6万吨、产值4.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8%、68.3%,“禁塑”推动生物降解制品产销再创新高。

“在全面‘禁塑’的第五个年头,我们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面谋划部署,紧抓源头管控、社会面管控等重点环节,持续推进各重点行业场所禁塑,进一步提高替代品市场占有率。”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海南日报

来源:三亚发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