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市场正在质疑英伟达业绩“掺水”
2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符亚威|前媒体记者、现财经自媒体人
英伟达的财报非常漂亮,却并没有阻止股价的杀跌。
美东时间11月19日盘后,英伟达公布了亮眼的第三季度财报。实现营收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超过市场平均预期。其中数据中心业务表现强劲,第三财季营收达到512亿美元,同比增长66%,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超出分析师平均预期。第三季度净利润319.10亿美元,同比增长65%,环比增长21%。
财报公布次一交易日,11月20日,英伟达高开近5%,随后一路走低,最终收跌3.15%。
美股亦遭遇大跌: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道琼斯指数跌0.84%,标普500指数跌1.5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2.15%。
大型科技股中,还有AMD跌超7%,甲骨文跌超6%,特斯拉、亚马逊跌超2%。
随着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加剧,英伟达的股价和美股大盘都已经步入调整。11月以来,英伟达累计下跌10.78%,纳斯达克指数已下跌近7%。
美国银行最新的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合计管理近5000亿美元资产的基金经理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AI股票已经出现泡沫。同时,约45%的受访者将AI泡沫视为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最大尾部风险,这一比例高于上个月的33%,也超过了对通胀、美国消费者疲软等其他担忧。
与此同时,对英伟达业绩“水分”的质疑,也开始变多。
英伟达财报一出,金融市场独立研究员佩雷拉就发了篇文章,表示华尔街的“算法”分析出了英伟达财报的“异常”,英伟达账面数据存在严重矛盾。
具体矛盾在于:
英伟达披露的数据显示,他们账上还有334亿美元的货款没收到,这个数字在一年内猛增了89%,也就是说,买了芯片的客户很多都还没付钱。平均付款周期也拖长了,从46天延长到53天。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一周,里面大概有104亿美元,说不定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与此同时,英伟达堆在仓库里的芯片也达到了198亿美元,短短三个月就涨了32%。但管理层声称需求疯狂而供应受限。
这两者显然不可能同时成立——要么客户其实不想买,要么他们只是口头下单不付钱。
现金流却说了实话:英伟达只实际产生了145亿美元现金,但账面上却报告了193亿美元的利润,中间足足差了48亿美元。像台积电、AMD这些经营健康的芯片企业,能把95%以上的利润转化成现金,而英伟达只能转化75%。这已经算是危机级别了。
笔者认为,这位佩雷拉声称是用“华尔街算法”分析出来的,倒有点装腔作势之嫌了。事实上,我们稍微有点上市公司财务常识的人,去看现在英伟达的财报,都会觉得蹊跷。
那么,为什么英伟达的财务数据会出现异常呢?
事实上,近期不断有人指出,AI巨头们的业绩,大量依靠“公司间循环”,“左脚踩右脚”上天。这导致英伟达根本没有足够的实际现金流去匹配财报上的业绩数据。
具体怎么操作呢?
英伟达向xAI投了20亿美元,转头xAI就借了125亿美元用来买英伟达的芯片;微软向OpenAI投入130亿美元,OpenAI则承诺花500亿美元购买微软的云服务;而微软又转头向英伟达订购了价值1000亿美元的芯片来支撑这个云平台;甲骨文向OpenAI提供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额度,OpenAI又为甲骨文的数据中心采购英伟达芯片。
同一笔钱在不同公司之间转来转去,被反复算作收入。英伟达是记下了销售额,但实际上谁也没真正付钱。账单越来越旧,库存越堆越高,可真正的现金流却始终不见踪影。
事实上,这种操作,这段时间不断受到市场人士的质疑。成为质疑AI泡沫、质疑美国科技巨头“业绩水分”的重要理由。
摩根大通技术交易员Meyer指出,“当一家公司出钱让客户购买自己的商品时,这通常不是一个好兆头。”
高盛Delta One交易主管Rich Privorotsky称,这种交易正是当年科技泡沫时期的一大特征。
据Rich Privorotsky,当时思科、朗讯等电信设备制造商向其客户提供贷款或股权投资,客户再用这些资金回购设备。历史证明,这种模式的结局对所有参与者而言都“不怎么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