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喝酒的理由五花八门,有人觉得能解闷儿,有人觉得是应酬需要,还有人单纯是喜欢那点“微醺”的感觉。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酒精进了身体,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了。
它不像吃顿饭那么轻松,身体得动用肝脏、胰腺、大脑、神经系统一块上阵,才能慢慢把它代谢掉。一开始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时间一长,身体会通过一些小毛病、小变化,悄悄地提醒你:该收手了!
有些信号听起来是小事,其实背后藏着大麻烦。特别是这5个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你都占了,真得赶紧把酒杯放下了,不然身体迟早跟你算总账。
最近几年,很多临床研究都发现,亚洲人群尤其是东亚人,对乙醇的代谢能力比西方人差。主要是因为我们体内缺乏一种叫乙醛脱氢酶2(ALDH2)的酶,这会导致酒精在体内代谢得慢,毒性物质堆积得更多。喝酒伤身这事儿,在我们亚洲人这儿其实更明显。
第一种信号:喝完酒第二天总是心慌、手抖、出虚汗。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宿醉”,但其实这可能是一种轻度的酒精戒断反应。尤其是那些早上起来非得喝一口“解酒”的人,其实已经有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
这种时候,神经系统已经被酒精调得神经兮兮了,一旦没有酒精来“安抚”,身体就会像闹脾气一样各种不舒服。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酒,有时候甚至觉得心里烦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那就不是简单的爱喝了,而是身体在抗议。
第二种信号是:肚子越来越鼓,但不是胖,是肝脏出问题了。长期喝酒的人,很容易出现脂肪肝,严重的还会进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肝脏是个很能忍的器官,早期出问题时基本没啥症状,但一旦你开始觉得右上腹发胀、饭量变小、皮肤发黄,那说明肝已经撑不住了。
根据202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酒精相关性肝损伤诊疗共识》,我国已经有超过3000万人存在酒精性肝病,其中不少人是到了中晚期才被发现的。等到转氨酶飙高、腹水出现,再戒也来不及了。
第三种信号是:记忆力变差、反应变慢、睡眠紊乱。很多人晚上喝两杯说是“助眠”,但其实这是假象。酒精虽然能让人快速入睡,但它会破坏睡眠结构,尤其是深睡期。时间长了,大脑休息不够,白天自然就是昏昏沉沉,注意力下降。
更严重的是,长期喝酒还会让大脑萎缩,甚至诱发酒精性痴呆。有研究发现,长期饮酒者大脑额叶的体积比同龄人小了足足10%,这可是掌管决策、记忆和情绪的“指挥部”。你以为自己只是忘了拿钥匙,可能是大脑在慢慢退化。
第四种信号:胃口变差、吃点就胀、老是反酸嗳气。酒精对胃的刺激性非常强,尤其是空腹喝的时候,对胃黏膜的伤害像是用砂纸在刮。时间久了,容易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诱发胃出血。
早上起床有口苦、舌苔厚,吃点油腻的就想吐,这些可能就是胃在“发火”。酒精还能让胃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胃酸反流,怪不得你老觉得嗓子发紧、胸口堵得慌。
第五种信号最容易被忽略:免疫力变差、伤口老不好、感冒总不走。别小看这个,酒精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影响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一些临床观察发现,长期饮酒者的肺部感染、皮肤感染、甚至牙周炎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普通人。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体质差”,其实是酒精让身体的防线变得松松垮垮,连个小病菌都挡不住。
除了这5个明显的信号,其实还有一些“隐身”的危险正在悄悄靠近。酒精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2023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周饮酒超过150克乙醇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喝酒的人高了近30%。
酒精还会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特别是在喝酒后出现心跳乱跳、胸口闷痛的情况,很可能是酒精性心肌病的早期表现。心脏不像肝脏能再生,它一旦“受伤”,可就难恢复了。
有些人会说,我喝的是红酒,听说对心脏好。这其实是个误会。红酒里确实有点有益的多酚类物质,比如白藜芦醇,但含量非常少,得喝上十几瓶才能达到实验剂量。而这点好处,完全可以通过吃葡萄、喝果汁来获得,根本不值得拿健康去冒险。
还有人说我只是“社交型饮酒”,一年也没喝几次。但问题是,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是“积少成多”的过程。每次喝酒,都像是在身体里点了一把火,哪怕只是偶尔喝个烂醉,也可能成为诱发胰腺炎或心律失常的导火索。更别提,有些人一喝就失控,喝得越多,风险越高。
科学家们也开始更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2024年《柳叶刀》发布的一项全球研究指出,酒精即使是少量摄入,也会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口腔癌、食管癌、乳腺癌。世界卫生组织也已经明确表示:“酒精没有安全剂量。”这句话听着吓人,但确实是真话。
说到这,其实戒酒这事儿,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身体已经在发出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它,或者喝完总是觉得不舒服,甚至连身体小毛病都越来越多,那就得动动脑筋了:是不是该停一停了?
戒酒不一定要彻底一滴不沾,但至少要从“控制住自己”开始。先把每周喝的频率减下来,量少一点,场合少一点,不空腹喝、不混着喝,慢慢让身体适应没有酒精的状态。也可以找朋友一起“断酒”,互相监督。有条件的话,找医生开点药物辅助戒断,也是一条路子。
很多人以为自己还能撑,其实身体比你想象得脆。那些看似“不疼不痒”的小信号,背后可能是身体在拼命维持表面的平静,实则已经暗流涌动。别等到哪天身体真的垮下来了,才想起这杯酒原来这么“贵”。
参考文献:
[1]中国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酒精相关性肝损伤诊疗共识(2024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32(4):239-245.
[2]李娜,王欣,赵宇.酒精摄入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5):678-683.
[3]周明,刘晨.酒精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2):123-127.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