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电商平台向良性竞争回归
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创意图 中国经济网 许子杰制作
近日,多家电商平台发布售后服务规则的意见征集,平台后续将不再主动介入消费者的退款不退货申请,而是由卖家先行与消费者协商处理,“仅退款”的条件将迎来一轮调整优化。
所谓“仅退款”,是指消费者完成网购交易后,可直接选择退款而无需退货,通常适用于产品质量问题较大的情况,或一些不适宜退货的商品品类。几年前,“仅退款”在某电商平台率先实施,2023年以来,多家大型电商平台纷纷跟进,在售后服务规则中增加相关条款。一时间,“仅退款”成为电商平台比拼规则、争夺用户的焦点。
“仅退款”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仅退款”低估了现实的复杂性。其规则被滥用、消费者钻空子“薅羊毛”的新闻不时出现。有的黑灰产业链上,甚至衍生出了专门教人“仅退款”的违规教程。
更为严重的是,“仅退款”还给行业带来恶性内卷效应。当有平台推出“仅退款”后,其他平台如果不跟进,可能会损失用户和流量。从长远看,买卖双方仍需继续合作,“仅退款”给商家带来的相关损失和风险,最终可能仍由消费者埋单。“羊毛党”钻了空子,诚信商家蒙受损失,消费者“被”分摊了成本,最终损害的是电商整体生态。
今年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约谈主要电商平台,就平台“仅退款”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随后,一些电商平台通过信用分级、AI反欺诈等技术手段优化售后机制。如今,电商平台对“仅退款”进行调整优化,把合理协商权交还给商家,正是大势所趋。
“仅退款”并非一无是处,尤其对于生鲜水果等产品来说,退货后不能二次售卖,反而增加物流等社会成本,这需要通过完善协商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9.74亿人。未来,要进一步构建起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交易秩序,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平台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