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中国,还不能卖别人?全世界就中国吃菜籽油?”就在中国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75.8%的反倾销保证金后,不少键盘经济学家立马跳出来指点江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加拿大油菜籽产业可谓是“晴天霹雳”。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了高达75.8%的反倾销保证金,这一决定从2025年8月14日正式生效。   消息一出,不少经济学家在键盘上指点江山,但真正受到冲击的,是成千上万的加拿大农民和整个产业链。   先说说加拿大的油菜籽产业有多依赖中国,萨斯喀彻温省是加拿大最大的油菜籽产区,每年的产量有七成以上都出口到中国。   这不仅为加拿大带来了数十亿加元的收益,也支撑着省内数十万农民的生计。可以说,加拿大油菜籽产业的稳健发展,几乎完全绑在了中国市场这根“救命稻草”上。   然而,问题来了。今年这个省种植油菜籽的面积创下五年来新高,达到1200万英亩。但突然失去了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中国的决定让整个产业链瞬间陷入瘫痪。   当地储存设施根本装不下这些油菜籽,目前缺口已达到300万吨。很多农民只能把刚收割的菜籽堆在露天,用塑料布随便盖着,这样不仅容易受潮变质,还增加了经济损失。   加拿大油菜籽理事会的负责人更是直言,75.8%的保证金几乎等于完全切断了加拿大油菜籽进入中国市场的通道。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打击,更是结构上的问题。加拿大的油菜籽产业链高度依赖对华出口,不只是产量问题,连加工设备、包装规格、榨油标准都针对中国市场设计。   比如,加拿大大多数油菜籽都是按180公斤的大袋装,这种规格在欧洲市场几乎没人用,导致想转向其他市场非常困难。而把这些过剩的油菜籽改作生物燃料等其他用途,则至少需要投入20亿加元的改造成本,没有企业敢冒这个险。   眼下,加拿大政府虽然尝试寻找替代市场,但全球范围内,能接盘的地方非常有限。   欧洲虽然也产油菜籽,但欧盟每年自给产量大约2000万吨,开工率接近90%,想再消化加拿大数百万吨的额外供给几乎不可能。就算建新厂,也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还得面对环保法规限制和本地农民的抵触。   印度市场也不乐观。去年印度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总量还不到30万吨,主要是为了缓解国内葵花籽油供应紧张,规模本身有限。   今年印度政府提高了芥子油收购价,鼓励本土农民扩大种植,自然不会大规模进口加拿大油菜籽。而日本和韩国的市场更小,日本菜籽油人均年消费量仅1.2公斤,远不及大豆油,几乎没有空间消化加拿大的增量。   甚至连澳大利亚也无法轻易填补空缺。虽然今年中国从澳大利亚首次订购了5万吨新季油菜籽,这是自2020年以来的首次进口,但相比中国每年近千万吨的总需求量,这只是“试水”,远不能代替加拿大。   而且,中国的榨油厂早已适应加拿大油菜籽的含油量、杂质率等标准,要完全转用澳洲产品,需要调整生产线、培训工人、改运输流程,这些成本都不低。   这场贸易摩擦,让加拿大农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油菜籽,不仅导致价格大跌,还让农民的贷款利息每天增加。   加工厂也因出口受阻而缩减产能,已有三家大型油菜籽加工厂宣布裁员,八百多名工人因此失业。原本丰收的季节,变成了农民最焦虑的时期——田里的收成无法及时变现,债务压力日益加重。   反观中国市场,则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中国早已通过国内产量提升和多元化进口策略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2025年,中国的再生资源利用目标达4.5亿吨,国产油菜籽产量稳步增加,同时还在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补充进口供应。即便加拿大希望通过欧洲、日本等替代市场出口,也难以达到原来的规模和价格水平,至少要折让30%。   换句话说,这件事折射出的不仅是农产品贸易问题,更是市场依赖和国际博弈的深层次影响。加拿大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却在政治立场上选择与中国对抗,结果自食其果。   澳大利亚则相对灵活,积极调整生产标准和包装,逐渐获得中国市场的小额机会。这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谁真心做生意,遵守规则,谁就有机会;谁把贸易当政治筹码,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未来,澳大利亚是否能完全取代加拿大的位置还难说,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市场的底气和选择权非常明显。对于全球农业出口国而言,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醒——市场规则和需求才是生意的根本,而政治姿态和短视决策可能带来惨痛的经济后果。#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