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气温大飙升,高空却暗流涌动
5月13日白天,华北地区在阳光强照下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北京气温迅速攀升至32℃左右,闷热感明显。华北其他许多地方超过了35度的高温标准,局部逼近甚至超过40度,这样的高温条件并不多见,但在大气层中却在悄然酝酿着一场天气剧变。随着地表升温,大气中积蓄起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再加上低层存在一定的水汽,为后续强对流天气的爆发创造了温床。
就在此刻,蒙古高原一带的冷涡逐渐显现出其存在感。冷涡核心虽然仍位于较北的区域,但外围却漏出了一股较强的冷空气,在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里迅速向南推进。这股冷空气与华北地面高温空气相遇,就像在滚烫油锅里滴下一滴冷水,一下子炸开了锅。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内蒙古南部和河北北部一带,强烈的雷雨云团迅速发展,雷达图中甚至出现了70dbZ以上的超强回波,意味着冰雹、暴雨、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正在急剧酝酿中。
二、大冰雹突袭北京城区,雷达回波“紫中泛白”
到了5月13日晚上8点左右,这一轮冷暖交汇形成的雷暴云团便快速推进到了北京城区,尤其是海淀区西部率先遭遇猛烈冲击。从雷达图上看,强回波带一度达到70dbZ,这种等级已经超过了普通雷阵雨的范畴,暗示着冰雹云团正高速掠过。
果不其然,北京多个区域很快出现大冰雹,许多市民拍摄下的视频显示,落下的冰雹大小已超过鸽子蛋,有的甚至接近鸡蛋大小,密集度也令人惊讶。短时间内,海淀、石景山、西城区等地都出现了噼里啪啦的大冰雹,有路人躲避不及,纷纷寻求就近避雨场所,一些车辆车顶、玻璃甚至被砸出了明显痕迹。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北京市雷达回波图一度从常见的红色变成紫色,甚至在局部区域呈现发白状态。这种紫中泛白的高反射率意味着冰雹云团内有极高的对流能量,冰核直径较大,往往伴随强烈风暴,是强对流天气中极具破坏性的表现形式。显然,这波冰雹是整条冷涡外侧对流云系的一部分,随着系统东移、南压,其他地区仍存在受到影响的可能。我们在此提醒,在强对流影响活跃的时段内,如果晚归、加班,需格外留意突发天气状况。雷暴、强风、冰雹等现象在此时段具有随机抽点的特点,一旦落点附近没人注意,后果不容小觑。
三、如此大冰雹是怎么来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事实上,冰雹的形成并不神秘。它的核心在于对流云层中的强烈上升气流。在热空气大量上涌、冷空气急速下沉的交汇过程中,云层中的水滴被反复抬升到高空,在零下温度中迅速结冰,形成小冰核。随着时间推移,冰核在云中被不断裹挟更多的水滴并反复冻结,最终形成我们肉眼所见的冰雹颗粒。但这次冷涡背景下的冰雹则更具破坏力,最主要的是因为这次前期北方温度高,冷涡边缘的温度梯度陡峭,促进上升气流异常强劲,能够将在超级雷暴发展时让冰核长时间困在高空,使其体积不断扩大。
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雹天气,我们该怎么做?首先是“看天行事”。在预警信息已经明确提示存在强对流风险时,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户外逗留或安排外出活动。其次,行车途中遇到冰雹切勿继续前行,应尽快将车辆驶入地下车库、加油站棚下等有遮挡物的地方避险。若实在避无可避,也应将车辆停靠在道路边缘,远离树木、广告牌等可能被风雨吹倒的物体。
对于行人来说,一旦遭遇冰雹,要迅速寻找坚固建筑物躲避,切忌在树下、电线杆下逗留或奔跑。此类环境可能因风力过大、物体坠落而构成次生灾害。室内居民则应及时关闭门窗,避免冰雹击碎玻璃造成伤害。随着5月中旬的推进,冷涡活动仍可能在华北、东北一带持续活跃,而南方也即将迎来雨季高峰。从这一轮高温转冰雹突袭可以看出,大气层的不稳定性远高于表面现象。目前正值冷暖气流频繁交汇的春夏之交,冷涡系统活跃属于正常大气现象,但其引发的极端天气过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建议各位朋友密切关注最新天气动态,确保知风而动、避雷有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