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600的育儿补贴,并不是为了应对人口压力,

关注点不是怎么领补贴,也不是这些钱够不够养娃,能是国家经济政策,70年来第一次大转向。

过去是投资于物,以后要投资于人。

首先,这次的育儿补贴力度不大,无论是横向对比日本,还是纵向比国内的养育成本,每年3600块,在一线城市不一定够奶粉钱。

而且,生育决策是复杂函数,教育、住房、职场歧视等变量的权重远大于现金补贴。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靠生育补贴来拯救生育率,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

那育儿补贴的价值在哪里,尤其是挑在本周重要会议几天前发布,政策意图是什么?

你看育儿补贴的具体细节,没有区分一二三孩次,也不分农村还是城市户口、统一直接打款到个人账户,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都考虑到了。理论上来说,育儿补贴的附加条件越少,普惠性效果就会越强。

我们再看这次补贴的钱谁来出?主要是中央财政负担,避免由地方作为主要出资方,这个设计非常高明。

大家还记得中部某市,曾经闹出过孩子都生了,但补贴申请不下来的闹剧。

本质上,由地方作为主体实施“生育补贴”,效果必然不会太好,因为人口会流动——这意味着得到补贴而生育养育的孩子,在成年后未必还会对当地发展做贡献,反而流动到北上广深给他人做嫁衣,这是最令地方犹豫的问题。

而且,经历房地产深度调整后,地方财力短收,尤其中西部地区,事实上多半是喊口号,无力执行真正有效的生育补贴。

所以,当你真正看懂育儿补贴政策,就知道这个举动的信号意义,要远大于它的实际效果。这是一次国家经济政策的巨大转向。

过去70年,我们的国策是投资于物,是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公路铁路、工厂、房地产、发电站这些投资和生产的领域。

成果是显赫的,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生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发电量也占全球30%,钢铁、水泥产量都占全球50%。但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支出只占全球13%左右,年出生人口只占全球7%,这就是代价。

本质上,我们今天的很多问题,基于这个投资于物、不投资于人的历史惯性。

当初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基于这个逻辑,人口少生一点,省下来的粮食用来换外汇,宝贵的外汇用来买技术设备。

以及后来的房地产,为什么建房子的速度,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包括各种形象工程,为什么贵州某贫困县耗资400亿建水司楼,不把钱发给农民;为什么光伏和钢铁厂越投资越生产越亏钱,而不能把钱拿去给工人涨工资。

核心原因在于,这种以物质资本积累为主导的发展范式,边际收益在递减。“只奋斗不享受”、”只造东西不造人”的观念,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发展模式。

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就是政策转向的信号,你再看今年我们出台的重磅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反内卷和供给侧改革等等,政策意图都是“投资于人”,而不是继续投资于物。

本质上,是将人从生产成本转化为发展资本。

从这个逻辑来看这次的育儿补贴,它最重要的不是补贴的额度,而是它作为不设附加门槛的、对居民部门的直接转移支付的性质,这个开了历史的先河。

换句话说,相当于我们七十年来第一次承认:人的价值,高于钢筋和水泥。

对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来说,反射弧超长、历史惯性很大,那么方向正确,其实比短期的力度大小更重要。

几天后的高级别会议,会不会启动,更多经济再平衡的战略,这是事关所有人的大事。

而且,考虑到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生育,育儿补贴实质上就是一种对居民部门的直接发钱。

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在大量生产部门都产能过剩、就业极度内卷的情况下,将一些人力物力财力引导到人口再生产的领域,可能比在内卷部门继续堆资源更有效益。

当下边际效用最高、长期效益最好的策略,其实就是以鼓励生育为切入点,逐步扩散到婚嫁、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领域,逐步开始大规模印钞撒钱,直接为居民部门、尤其是年轻家庭,注入流动性,改善现金流,修复他们的资产负债表。

考虑到生娃带娃是一个非常辛苦劳累,但对个人回报未必能覆盖付出,对社会却有“正外部性”的高价值劳动。这也是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储备。只有一代又一代足量的新世代,从产品到服务的各种需求,才能形成世代接续的排浪,才有长期可持续的坚实基础。

说到底,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终归还是绕不开他说过那句老话: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