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洛博珍宝馆,一件来自3000年前的商朝铜鼎,一个方国的未解之谜。

原创 破絮非衣 非衣的人生脚本实践

(2025年9月20日更新于微信公众号)

洛阳博物馆 珍宝馆 镇馆之宝之一​ 子申父己铜鼎 晚商时期 1958年出土于洛阳伊川县

子申父己铜鼎,铭文清晰,色泽漆黑,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代表,也是洛阳博物馆藏商式青铜器中的珍品。

该鼎通高约28厘米,口径约22厘米,整体造型庄重规整,器身呈圆形,深腹圜底,下承三足——足根粗壮、中段微收,既保证稳固性,又显利落线条,鸟形扁足颇为奇特;口沿两侧对称设直立双耳,耳形方正,与器身比例协调,尽显商代青铜鼎“庄重肃穆”的礼器气质。

博物|一件来自3000年前的商朝铜鼎,一个方国的未解之谜。

鼎内壁铸有3行6字铭文:“子申父己”,这也是其得名“子申父己铜鼎”的由来。铭文中,“子申”是器物制作者的名字,子也可能是爵位名,“父己”则是子申对已故父亲的称谓(“己”为父亲在家族中的名)。短短四字,不仅明确了器物的制作目的——是子申为祭祀父亲“父己”而铸造的礼器,更成为研究商代晚期家族关系、称谓制度与青铜铸造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博物|一件来自3000年前的商朝铜鼎,一个方国的未解之谜。

在考古背景中,洛阳地区是商代晚期重要的方国活动区域,这件子申父己铜鼎的出土,既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从器形规整度、纹饰精细度到铭文铸造工艺,均展现出当时“模范法”铸造的高超水平;也印证了商代“以礼治国”的社会结构——青铜鼎作为“礼器之核心”,其使用规格与使用者身份严格对应,这件鼎的体量与纹饰等级,暗示了子申家族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博物|一件来自3000年前的商朝铜鼎,一个方国的未解之谜。

如今,这件子申父己铜鼎静静陈列于洛阳博物馆,它不仅是一件承载着3000多年历史的青铜珍品,更像一把钥匙——透过它庄重的器形、威严的纹饰与简洁的铭文,我们得以窥见商代晚期的祭祀文化、家族伦理与青铜文明的辉煌。​

博物|一件来自3000年前的商朝铜鼎,一个方国的未解之谜。


博物|一件来自3000年前的商朝铜鼎,一个方国的未解之谜。

(图源:CC的博物馆漫游指南)


注:前三张图片图源 微博 博主非遗风火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