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那场印巴空战,巴基斯坦飞行员大概也没想到,自己按下发射按钮的那一刻,竟直接给五角大楼敲响了警钟——中国产霹雳-15空空导弹在145公里外击落印度"阵风"的实战记录,不仅创下超视距空战的经典案例,更像一记重锤击碎了美军对自家空空导弹的技术自信。

专家:霹雳-15实战表现让美军焦虑

美军引以为傲的AIM-120D空空导弹,最大射程仅160多公里,与实战验证过的霹雳-15相比,不仅毫无优势,而且差距似乎还很大。更令五角大楼焦虑的是,霹雳-15并非中国空空导弹的“天花板”,射程更远、性能更强的霹雳-17,才是解放军真正的空战王牌。

为应对这一“射程焦虑”危机,美国空军与海军迅速将希望寄托于一款此前秘而不宣的武器——AIM-260联合先进战术导弹。

近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军已为2026财年(自2025年10月1日起)申请近10亿美元预算,正式推动这款导弹从测试阶段转向量产,这标志着美军在超视距空战领域“追赶式布局”的全面启动。

专家:霹雳-15实战表现让美军焦虑

从预算分配来看,美军对该项目非常重视:空军不仅请求3.68亿美元用于首批量产,还在“未获资金支持的优先事项清单”中额外追加3亿美元;海军则单独提出3.01亿美元的预算申请。这笔巨额拨款的背后,是美军对霹雳-15E实战威力的忌惮,更是对霹雳-17潜在威胁的紧急应对。

作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下一代空战利器”,AIM-260的研发轨迹早有铺垫——早在2017年,美军就启动了这一秘密项目,核心目标就是取代老旧的AIM-120系列,专门对抗中国霹雳-15、俄罗斯R-37M等长射程空空导弹。

专家:霹雳-15实战表现让美军焦虑

相较于AIM-120D,AIM-260的性能提升颇具针对性:据称其射程突破200公里,接近甚至略超霹雳-15E;推进系统采用新型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在延长飞行距离的同时,能更灵活地调整飞行轨迹;气动设计经过优化,配合多模导引头(疑似整合红外与主动雷达技术),可在高强度电子战环境中稳定锁定目标。更关键的是,AIM-260的尺寸与AIM-120基本持平,既能适配F-22、F-35等隐形战机的内置弹舱,也能兼容F-15、F-16等传统战机,甚至预留了适配未来无人协同作战飞机(CCA)的接口,理论上具备成为美军空战“通用武器”的潜力。

但从研发进度与技术落地来看,AIM-260的“破局之路”并不顺畅。原计划2022年服役的该导弹,至今仍处于测试阶段,多次延期暴露出多重技术瓶颈:一方面,在与AIM-120相近的尺寸内实现射程跃升,需要平衡高能量密度推进剂与紧凑型双脉冲发动机的性能,这对热管理、结构强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另一方面,导弹超高速飞行时产生的极端高温与高G过载,持续考验着导引头的可靠性与目标追踪精度——尽管今年2月,AIM-260在加州中国湖海军航空武器站完成实弹测试,成功击中机动无人机目标,但测试的频率与规模,仍不足以支撑快速量产。

专家:霹雳-15实战表现让美军焦虑

更棘手的是供应链与成本控制问题。2024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报告16亿美元财务亏损,而AIM-260采用的固定价格合同,进一步增加了成本超支的风险。外界分析认为,若这些问题无法尽快解决,AIM-260的量产时间可能推迟至2026年之后,这无疑会给中国导弹技术留下进一步拉开差距的“时间窗口”。

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便AIM-260按计划服役,其面对中国空空导弹的“性能差距”也难以忽视。单从射程来看,霹雳-17据称已达到400公里,远超AIM-260的200公里级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战机可在美军战机的攻击范围外,锁定E-3预警机、KC-46加油机等美军高价值目标,形成“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战术优势;且霹雳-17采用纤细弹体设计,既能适配隐形战机内置弹舱以降低雷达反射面积,又配备了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导引系统,可应对隐形目标与复杂电子战环境。

专家:霹雳-15实战表现让美军焦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并未停止技术迭代——据称射程可达300-800公里的霹雳-21已进入研发阶段,若该导弹落地,将进一步扩大中美空空导弹的射程差距。而美军虽在同步推进AIM-174B导弹(基于SM-6改进的空射型号,射程超400公里),但该导弹主要针对海军F/A-18E/F战机设计,难以全面适配空军机型,无法从根本上弥补AIM-260的性能短板。

回溯整个脉络,霹雳-15在印巴空战中的实战表现,本质上打破了美军在超视距空战领域的“技术迷信”,也暴露了其武器迭代速度滞后于对手的现实。如今五角大楼砸下近10亿美元押注AIM-260,既是对“空战优势失衡”的紧急回应,也是试图通过单一武器扭转技术差距的尝试。但从当前AIM-260的研发困境、性能上限,以及中国导弹技术的迭代速度来看,美军能否借此重夺超视距空战主动权,仍需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