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欧洲汽车圈子,谁不先想到德国的奔驰宝马、法国的标致雪铁龙?那可是老牌劲旅,技术牛,品牌响,全球市场份额稳稳的。
可最近这两年,中国车企出海越来越猛,尤其是电动车领域,绕过这些传统巨头,直接瞄准了东欧的一个小国——匈牙利。
2023年,中国比亚迪跟匈牙利签了个大单,投资规模折合人民币约350亿,这笔钱砸下去,就是为了在匈牙利塞格德市建一座欧洲首家中国品牌乘用车工厂。
为什么不选法德?因为欧盟内部风向变了,关税壁垒高筑,中国车想本地化生产,就得找个更灵活的落脚点。
匈牙利这地方,地理位置卡在欧洲心脏,劳动力成本低,还特别欢迎中国投资,这单子一签,等于给中国电动车在欧盟打开了新大门。
先说说这事儿的前因后果吧。欧盟从2024年开始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最高45%,这直接让中国车在欧洲卖不动了。
比亚迪这样的巨头,本来靠出口就能冲销量,可现在关税一压,利润薄了,竞争力弱了。怎么办?建厂,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就能避开关税,还能拉低物流成本,顺带创造就业,讨好当地政府。
法德呢?工会强势,环保要求严,土地贵,审批慢,中国企业去那儿建厂,等于自找麻烦。匈牙利不一样,它是欧盟成员,但总爱唱反调,尤其在对华政策上。
欧盟想脱钩,匈牙利就投反对票;欧盟想封锁中国科技,匈牙利就第一个开门迎客。这不是拍马屁,是实打实的战略选择。
过去五年,匈牙利吸引了超过200亿欧元的电动车相关投资,大多来自中国企业,像宁德时代、CATL这样的电池巨头,早就在那儿落户建厂了。比亚迪这步棋,走得稳。
2023年12月22日,比亚迪和匈牙利政府正式敲定协议,总投资约4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0多亿,用户标题里说350亿,大概是包括后续扩建和供应链的估算。
工厂选在塞格德市,这个地方是匈牙利南部工业重镇,离布达佩斯开车两小时,交通便利,蒂萨河边上,物流直通西欧。
规划是这样的:首期产能15万辆/年,峰值能冲到30万辆,主要生产中低端电动车,像Dolphin和Atto 3这样的热门车型,还会加插混车型。为什么塞格德?当地政府给足优惠,税收减免、土地免费供应,还帮着协调供应链。
比亚迪不是从零起步,早几年它就在匈牙利科马罗姆建了大巴工厂,从2016年开始生产电动公交车,到现在已经累计交付上千辆。这次乘用车工厂是升级版,等于把公交经验复制到乘用车上,技术成熟,风险小。
时间线走得挺快,但也没少波折。2024年1月30日,比亚迪就跟塞格德市政府签了土地预购协议,占地50多万平方米,马上动工。
春夏之际,地基打好,钢结构起来了,供应链认证也同步推进,比亚迪已经在欧洲找了150家供应商,电池、电机、座椅啥的,都本地化采购。这不光省钱,还能避开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你本地造,本地卖,谁也说不出啥。
2025年5月16日,比亚迪欧洲总部在布达佩斯启用,投资近3亿欧元,里面有研发中心,招聘本地工程师,专门搞空气动力学和本地适配测试。这步棋聪明,等于把欧洲设计本土化,不再是纯进口货。
可中途不是一帆风顺。2025年7月22日,路透社爆出消息,说比亚迪把匈牙利工厂量产推迟到2026年,前两年产能只跑设计目标的70%。
这事儿一出,股市小震,比亚迪股价跌了点。原因呢?供应链整合没那么快,欧盟关税调查还在拖,供应商认证卡壳,加上全球电动车需求放缓,比亚迪得优化节奏。
结果呢?比亚迪7月23日赶紧回应,说进度正常,年底前启动生产,产能目标不变。9月8日,高管又公开表态,确认2025年底投产,从Dolphin Surf小车起步,年产15万辆起步。
9月26日,科马罗姆大巴工厂正好下线第1000辆电动巴士,这里程碑一踩,等于给乘用车项目打气。整个过程看下来,比亚迪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
为什么匈牙利这么配合?得从两国关系说起。1949年建交以来,中匈就走得近,匈牙利是“一带一路”在中东欧的铁杆粉丝,第一个签备忘录。
欧盟内部,匈牙利总用一票否决权挡中国相关提案,比如2023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上,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公开说,欧洲脱钩中国是死路。
结果呢?欧盟不爽,冻过匈牙利的资金,可匈牙利硬扛。回报呢?中国投资源源不断,2023年对匈投资560亿人民币,2024年破千亿。
汽车领域尤其热,宁德时代2022年在德布勒森建电池厂,投资73亿欧元;CATL也在那儿砸钱;宝马也选匈牙利建厂,投资20亿欧元。匈牙利经济部长纳吉武拉去年底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电动车技术是机遇,不是威胁。
这话接地气,匈牙利失业率高,制造业占比大,中国投资直接拉动就业,塞格德工厂一开,5000个岗位就稳了,当地人月薪2000欧元起步,不低。
这单子对中国车企意味着啥?首先,避税是硬道理。欧盟关税一加,中国车出口欧洲销量腰斩,比亚迪上半年欧洲卖了3万辆,可潜力大着呢。
建厂后,本地生产,价格能压低10%-15%,跟大众、雷诺平起平坐。其次,品牌本土化。过去中国车在欧洲被贴“廉价货”标签,现在匈牙利厂一投产,就能标“欧洲制造”,消费者买账。第三,产业链拉动。
中国不光卖车,还带技术,电池回收、充电桩、智能网联,全链条输出。匈牙利借此升级产业,从组装车变成高端制造,欧盟其他国家看在眼里,酸在心里。
当然,挑战也不少。欧盟的反补贴调查还没完,2025年10月可能出结果,如果罚款重,比亚迪得调整定价。劳动力呢?匈牙利工人技能好,但语言和文化差异大,比亚迪得花钱培训。
对中国来说,出海不止卖车,是文化输出。匈牙利有孔子学院,教中文,学生超千人;疫情时,中国疫苗第一个批给匈牙利,关系铁。
结语:
总的来说,这单子签得值。抛开法德,选匈牙利,是中国车企的聪明选择。中国品牌不再是配角,能跟本土巨头掰腕子。
匈牙利呢?从汽车沙漠变制造基地,经济腾飞。欧盟内部裂痕更大了,谁知道下一个合作点在哪儿?
反正,这事儿告诉我们,国际生意,关系比钱重要,务实比喊口号管用。未来几年,比亚迪在欧洲销量翻番不是梦,匈牙利工厂就是起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