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浙江大学一博导老师跳楼身亡,年仅35岁,知情人发声,原因疑曝光
120400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现在各行各业都很难,即便是我们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工作,其实人家也过得不轻松。
8月1日, 河南周口一个妇产科主任因为医疗纠纷,被家属网暴而跳楼身亡。
8月5日,又有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4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有一名青年博导教师坠楼身亡。
没想到医生和大学老师这么体面的职业,压力竟然如此之大。
据悉,跳楼的这位浙大博导杜某某非常年轻,才35岁,是浙江大学的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果蔬采收装备、农业机器人、仿生软体机器人等方向研究。
他本科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然后一路奋斗到浙大博士,再到留校任教,成为博导。
这样的履历跃升在别人眼里他应该是人生赢家了,但没想到会这样结束生命。
不知道当他站在楼顶往下看的时候,人生是面临了什么样过不去的坎,才会在35岁已经上有小下有老的年纪选择轻生。
父母能培养出一个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该是多骄傲的一件事啊。
可怜白发人送黑发人。
对于杜某某坠楼事件,学院、工会、系主任都集体选择了沉默。
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无法告知,工会工作人员称暑期不方便回应,系主任也表示暂不对外透露。
这种沉默其实挺让人心寒的,感觉像是在回避问题。
毕竟这样一个人才,为何选择自杀,在学校到底遭遇了什么,学校确实应该给家属一个交代。
关于杜某某轻生的消息在校内传开了,关于他轻生的原因也有各种说法。
最多的一个说法就是“大学非升即走的考核”把他逼得喘不过气,而且知情人朋友也透露是因为考核压力太大了。
他既要带本科硕士博士,还要拿项目做科研。
大学"非升即走"制度,过度量化的考核标准,比如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经费到账、人才头衔等。
这么繁重的工作,都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且他们的身份很矛盾,一方面顶着"博导"这样光鲜的头衔,另一方面又没有制度保障,随时可能被淘汰。
不过也有人说杜老师是从2020年开始特聘,"非升即走"按理说要6年过后,也就是2026年才到考核年限。
即便2026年才到考核年限, 但那种“倒计时”的窒息感早渗进骨头里了。
论文、项目、经费、头衔…全是冷冰冰的数字,人活成了“积分机器”。
学生透露说杜老师“对自己要求极高”,可越要强的人,越容易被这套体系绞得喘不过气。
学生眼里他是导师,体制眼里他却是“临时工”。
这种分裂把人逼进死胡同:拼到35岁,若失败,学术圈难容,转行又像否定了前半生。
还有人说杜老师业绩不差,跳楼是因为杜某某个人情感问题。
不管怎么说,大学老师的心理压力真的挺大的。
所谓“百人计划”,对有些人像登云梯,对另一些人却是悬顶剑。
劝人“看开点”简直像在伤口贴创可贴,大家都以为他是那样厉害光鲜,谁也不好意思公开诉苦。
现在杜老师实验室的学生盯着他未调试完的果园机器人发呆:“说好九月一起采收的…”。
人没了,机器还在转,体系照旧轰鸣。
学术圈不该是斗兽场。
年轻学者要的未必是多高薪酬,而是不被指标追杀的尊严,是失败了也能体面转个弯的退路。
杜老师们的命换不来“非升即走”的取消,但至少该让高校明白:论文会过时,专利会淘汰,唯有人命不可重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