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你知道,张五常有本书当年只印了五百册,卖了十几年,结果还是没卖完,只得退回去,可他那本书是经典。一本书有没有价值,不是看它卖了多少,而是看它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上面那段话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接受采访时说的,回应了“为什么历史学家写的书没他卖得好”这个问题,当年明月的这段回答很棒,说的也很在理。不过,虽然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会畅销,但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是不会畅销的,因为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也是一本有价值的作品,而且十分畅销。今天观史君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历史学家没有写出《明朝那些事儿》?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观史君对这些历史工作者是非常尊重的,这亦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认为历史学家无法写出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作品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不接地气:在很多学者写出来的东西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者们更多的是关心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很多时候会写出几万字来辩驳一段可能只有一段话十几字的史料真伪,且读起来往往艰涩枯燥,毫无生气。普通读者看下来会感觉走进一间长时间未通风的图书馆中,充满了腐朽感。 第二是学者们不会在自己觉得没啥意思、不值得探讨的地方花费工夫:这是典型的学者风特点,看起来犹如百科中的文字一样,佶屈聱牙感扑面而来。学者们都很渊博,但要知道,大多数的普通读者历史水平并不高,甚至有些人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学者们看起来能够直接略过、不值得探讨的东西往往在普通读者看来十分有趣,这就造成普通读者在看学者们写的历史时往往有种不连贯、晦涩的感觉,完全不明白这些大佬要表达什么呀!

第三是在对历史事件人物的选取上与普通人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普通人平时工作够累的了,可不比这些学者靠历史吃饭的,哪有什么功夫看什么“政论文”、“实录”等等的枯燥东西,况且许多学者往往在一篇古代“政论文”上花费数万字的功夫,读者完全不知道这篇“政论文”的诞生背景及内幕,就如空中楼阁一般虚无。我们就喜欢看大臣撕逼、帝王轶事、古代段子啊!

最后说说当年明月的这部作品,很显然,《明朝那些事儿》是不能当做一本专业的历史书来学习的,我们总是说写历史要客观、公正、中立,而当年明月在书中显然倾注了自己很多的个人感情以及主管意识。但我们要是将《明朝那些事儿》看作一本科普历史类作品的话,很显然,其是很优秀的,也很有价值,据观史君所知,现在许多大家的历史系都不好招生了,要是能用这种通俗易懂的作品来向民众普及历史知识,那么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的,这也是一件好事啊,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科普历史的行列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