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就关税协议还没谈妥,中方先发制人,欧盟27国已经收到反制通告,另一边,特朗普又变卦了。那么,中方为何对欧盟展开反制?关税谈判最后关头,特朗普延缓日期究竟意欲何为?

在90天关税暂缓期到来前,欧盟和美国展开了谈判,但其内部分歧仍旧明显:德国、意大利支持尽快与美国达成协议,法国、西班牙却对欧盟对美让步心存疑虑,导致谈判迟迟无法推进。特朗普则干脆甩出威胁,扬言要把欧洲产品的关税提高到50%,涵盖法国奶酪、德国汽车、西班牙药品在内的各类商品。

美欧还没谈妥,中方先发制人,27国收到反制通告,特朗普又变卦了

对此,欧盟称准备对数百种美国产品加征关税,其中包括牛肉、汽车零件、波音飞机、啤酒等美国产业的代表性产品。照这样来看,这场贸易对峙如果升级,几乎是“两败俱伤”。欧盟研究机构估计,如果特朗普真对欧盟商品征收10%至25%的关税,欧盟的GDP将下滑0.3%,而美国的GDP则会下跌0.7%。

而就在欧盟和美国还在为关税问题谈来谈去的时候,中方已经完成了部署。7月6日,我财政部发布通知,对来自欧盟的部分医疗器械实施采购限制措施,明确排除欧盟企业参与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同时对其他非欧盟企业提供的欧盟进口产品,也设定了比例上限。

事实上,这不是突然行动,而是“被迫反击”。6月中旬,欧盟出台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其公共医疗采购的措施,公开对中方产品设置壁垒。中方多次交涉无果后,最终决定采取对等反制。

美欧还没谈妥,中方先发制人,27国收到反制通告,特朗普又变卦了

最关键的,中国此时出手,有一个重要前提:不信任欧盟能摆脱美国的影响。无论是中欧峰会提前缩短,还是电动车谈判进展缓慢,都说明中国对欧盟当前的态度并不乐观。尤其是法国,既是加税主力,又是白兰地输出大户,中方的反制显然也直指要害。

而在这种关键时刻,特朗普又变卦了。当地时间7月6日,特朗普表示,美国将在7月9日之前宣布新的关税决定,并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回顾这个过程,4月初,他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基准关税,还可加征最高50%附加税,但设了90天宽限期至7月9日,现在,特朗普又把关税生效日再次推迟,留给了贸易伙伴三周时间谈判。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这一举动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方面,这本就是他的谈判风格——“变卦”是为了制造不确定性,逼对手在压力中做选择,谈得好就延期,谈不好就真打。这种“边走边看”的方式,是特朗普最擅长的交易式政治。

美欧还没谈妥,中方先发制人,27国收到反制通告,特朗普又变卦了

当然,特朗普也不是毫无章法地硬打,而是通过“先威胁,再谈判”的方式,把关税变成谈判工具。前期宣布10%关税+高达50%的加征选项,其实是吓唬人用的。他故意放出风声,再通过变卦制造谈判窗口期,还是为了逼迫各国让步。

另一方面,则是现实压力让特朗普不敢随便将关税大棒落地。虽然特朗普表面强硬,但美国国内经济其实经不起多线“开战”。美联储目前仍在高利率通道中,企业成本高企,消费者信心不稳,贸然开打全球贸易战,将推高进口价格,加剧通胀风险。

从这一点说,特朗普变卦也是种“试水”行为。他看谁反应激烈、谁能让步,再决定下一步动作,而不是一开始就准备真刀真枪全面“开战”。说白了,特朗普的基调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谈得好可以缓一缓”,谁愿意让步,谁就有可能被豁免或者推迟加税。

美欧还没谈妥,中方先发制人,27国收到反制通告,特朗普又变卦了

中方正是看透了这一算计,才选择抢先一步出手。这不是不讲道理,而是不能指望美方在关键时刻突然良心发现。毕竟,特朗普施加的条件里很有可能包含对我们不利的内容,如果不先亮明手段,那么,诸如欧盟等经济体就很有可能以出卖中国利益的方式对美低头。至于中欧关系是否真的会因此滑向低谷,目前看来暂时不会,但紧张还会持续,分歧还会扩大。现在的关键,是看欧盟是否还愿意回到谈判桌前,而不是一味被特朗普牵着鼻子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